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炎方 yán fāng
泛指南方炎热地区。《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四:“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唐 白居易 《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诗:“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国后园》诗:“水国阴多寒已至,炎方霜后瘴初收。” ——《漢語大詞典》
将命(將命)jiāng mìng
(1).奉命。《仪礼·聘礼》:“将命于朝。” 郑玄 注:“将,犹奉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元年》:“凡使人以和为贵,勿迭相矜夸,见於辞色,失将命之体也。” 胡三省 注:“奉命而行,谓之将命。”
(2).传命。《论语·宪问》:“童子将命。” 朱熹 集注:“将命,谓传宾主之言。” 宋 司马光 《与王介甫书》:“ 光 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以是久不得通名於将命者。” ——《漢語大詞典》
(2).传命。《论语·宪问》:“童子将命。” 朱熹 集注:“将命,谓传宾主之言。” 宋 司马光 《与王介甫书》:“ 光 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以是久不得通名於将命者。” ——《漢語大詞典》
选 ( 選 ) xuǎn
选 [ xuǎn ]
- 挑拣,择:~择。~购。~辑(➊挑选并辑录;➋选辑成的书)。~拔。~用。~贤任能。
- 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推举出代表或负责人:~举。普~。
- 被选中的(人或物):入~。人~。
- 选辑成册的作品:文~。诗~。短篇小说~。
朝伦(朝倫)cháo lún
犹朝班。泛指朝廷官员。《晋书·庾纯传》:“ 纯 以凡才,备位卿尹,不惟谦敬之节,不忌覆车之戒,陵上无礼,悖言自口,宜加显黜,以肃朝伦。” 宋 林逋 《送史殿丞之任封州》诗:“炎方将命选朝伦,治行何尝下古人。” 宋 王安石 《送孙叔康赴御史府》诗:“长材晦朝伦,高行隐家闥。”参见“ 朝班 ”。 ——《漢語大詞典》
治行 zhì xìng
(1).为政的成绩。亦指为政有成绩。《管子·八观》:“治行为上,爵列为下,则豪桀材臣不务竭能,便辟左右不论功能。”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程公 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於此。”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良吏平反冤狱》:“ 胡文忠公 抚 鄂 时,尝明保 东湖 县令 张建基 之治行。”
(2).施政的措施。《汉书·薛宣传》:“吏民言令治行烦苛,适罚作使千人以上;贼取钱财数十万,给为非法;卖买听任富吏,贾数不可知。”
(3).整理行装。《史记·曹相国世家》:“ 萧何 卒。 参 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汉书·郑当时传》:“使视决 河 ,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 郑庄 行,千里不齎粮,治行者何也?’” 宋 秦醇 《谭意哥传》:“后二年, 张 调官,復来见。 意 乃治行,饯之郊外。” ——《漢語大詞典》
(2).施政的措施。《汉书·薛宣传》:“吏民言令治行烦苛,适罚作使千人以上;贼取钱财数十万,给为非法;卖买听任富吏,贾数不可知。”
(3).整理行装。《史记·曹相国世家》:“ 萧何 卒。 参 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汉书·郑当时传》:“使视决 河 ,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 郑庄 行,千里不齎粮,治行者何也?’” 宋 秦醇 《谭意哥传》:“后二年, 张 调官,復来见。 意 乃治行,饯之郊外。” ——《漢語大詞典》
何尝(何嘗)hé cháng
亦作“ 何甞 ”。亦作“ 何常 ”。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不。《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夫正位北辰,嚮明南面,所以运天枢,毓黎献者,何尝不经道纬德,以勒皇蹟者哉?” 宋 苏轼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诗:“何甞有此乐,将去復徘徊。”《西游记》第二七回:“ 行者 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常懒惰?’”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一○》:“ 江 浙 的教育,表面上虽说发达,内情何尝佳。” ——《漢語大詞典》
下古 xià gǔ
近古。所指的具体时代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世歷三古”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 伏羲 为上古, 文王 为中古, 孔子 为下古。”《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唐 孔颖达 疏:“ 伏羲 为上古, 神农 为中古,五帝为下古。”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五:“大抵自 羲 、 农 至 尧 、 舜 为上古, 三代 之世为中古,自 战国 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