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胥称适意时,止处应图平。

弘历清代〕《题峭帆亭

峻坂策快马,直下无留停。顺水方行舟,峭帆趁风轻。

胥称适意时,止处应图平。苟其恣一往,其害实堪惊。

是地运河岸,乃有峭帆亭。挂帆抑观帆,其语原未明。

吾谓观斯可,天道恒亏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适意应图

胥 xū《國語辭典》

胥 [ xū ]

  1. 古代掌管捉捕盗贼的官,后泛指小吏。如:「胥吏」。唐·柳宗元〈封建论〉:「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宋·梅尧臣〈田家语〉诗:「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2. 姓。如春秋时晋有胥甲。
  1. 等待。《孟子·万章上》:「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2. 视察。《诗经·大雅·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
  1. 相、互相。《书经·大诰》:「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公羊传·桓公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
  2. 皆、都。《诗经·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傚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天文斯观,民胥以傚。」
  1. 语末助词。表示语气。《诗经·大雅·韩奕》:「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适意(適意)shì yì
      (1).宽心,舒适。《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眄睞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唐 楼颖 《东郊纳凉》诗之三:“林间求适意,池上得清飊。” 宋 陆游 《饮酒》诗:“人生适意即为之,醉死愁生君自择。”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因为茶舫里的人脸太多了,觉得不大适意,终于听不出所以然。”
      (2).称心,合意。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颜貌修丽,风表闲雅,望之溢目,接之适意……然心蔽神否,才无所堪。” 宋 苏轼 《上皇帝书》:“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 夏仁虎 《旧京琐记·宫闱》:“ 德宗 之幽居 瀛臺 ,因肝疾而怫鬱愈甚,小监偶不适意,輒罚令长跪。” 郭沫若 《今昔集·题画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辞,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1.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2.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3.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4.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2.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3.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1.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1.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应图(應圖)yìng tú
      (1).应合图谶。 汉 班固 《典引》:“若乃嘉穀灵草,奇兽神禽,应图合谍,穷祥极瑞者,朝夕坰牧。”《旧唐书·礼仪志三》:“天祚我 唐 , 武文 二后,应图受籙。洎于 高宗 ,重光累盛。”
      (2).符合画像。《文选·曹植〈洛神赋〉》:“柔情绰态,媚於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李善 注:“应图,应画图也。”  ——《漢語大詞典》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1.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2.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3.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4.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6.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7.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8.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1.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2.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1.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3. 压抑。如:「怨气难平」。
      4.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2.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3.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1.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