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上极(上极)
云笈七签北辰者北极不动之星也极之为言者界也是五方界俱集于中央是最尊居中也中极一名为天中上极星也是最居天之中东方少阳名为东极星西方少阴名为西极星南方太阳名为南极星中央名为中和上极上星故最高最尊为众星之主也
又魏书礼志今相国秦公初构国庙追立神位唯当仰祀二昭二穆上极高曾四世而已何者秦公身是始封之君将为不迁之祖若以功业隆重越居正室恐以卑承尊乱昭穆也如其权立始祖以备五庙恐数满便毁非礼意也 ——《骈字类编》
又魏书礼志今相国秦公初构国庙追立神位唯当仰祀二昭二穆上极高曾四世而已何者秦公身是始封之君将为不迁之祖若以功业隆重越居正室恐以卑承尊乱昭穆也如其权立始祖以备五庙恐数满便毁非礼意也 ——《骈字类编》
高明 gāo míng
(1).指天;上天。《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孔 传:“高明谓天。”《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文选·谢庄〈月赋〉》:“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 吕延济 注:“沉潜,地,故称义;高明,天,故称经。”
(2).指日月。《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 李善 注:“高明,谓日月也。”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谦赋》:“然则高明之运也,善行无迹;盛衰之应也,惟变是适。” 宋 曾巩 《应举启》:“遇高明之见照,殆否结之将通。”
(3).高而明亮;高爽敞亮。《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 南朝 齐 谢朓 《歌黄帝》:“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广榭崇臺,时令著高明之宅。” 宋 苏轼 《滕县公堂记》:“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
(4).指楼观。《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 郑玄 注:“高明,谓楼观也。” 唐 李白 《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臺榭,居高明。”
(5).指显贵者。《书·洪范》:“无虐煢独,而畏高明。” 孔 传:“单独者不侵虐之,宠贵者不枉法畏之。” 孔颖达 疏:“高明,谓贵宠之人。”《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刘良 注:“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隋书·裴肃传》:“但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6).指显贵。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 忠 愈恨 燮 ,然惮其高明,不敢害,出为 汉阳 太守。” 宋 叶适 《祭陈同甫文》:“畏子高明,痛子憔悴。” 清 曾国藩 《原才》:“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嚮,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7).崇高明睿,聪明智慧。《礼记·中庸》:“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东观汉记·孝崇匽皇后传》:“ 博园匽贵人 履高明之懿德,资淑美之嘉令。”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一:“侍郎开豁亮直,足以起士气;高明宏远,足以壮天朝。” 清 龚自珍 《抱小》:“若夫天命之奥,大道之任,穷理尽性之谋,高明广大之用,不曰不可得闻,则曰俟异日。”
(8).指崇高明睿的人。《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 韦昭 注:“高明昭显,谓明德之臣。”《云笈七籤》卷九:“抑絶高明,嫉害胜己。” 续范亭 《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也愿意在此佳节,聊进一解,质之高明,并作为我国革命之借镜。”
(9).谓见解或技术高超。《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你这等一位高明人,难道连那‘瑶草无尘根’的这句话也不晓得?” 胡适 《吴敬梓传》:“《儒林外史》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刘半农 《〈扬鞭集〉自序》:“而这两位先生的学问技术,却不妨一样的高明,一样的可敬。”
(10).对人的敬词。《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今既无由缘进言,言之恐益累高明。” 宋 王安石 《谢许发运启》:“近持悃愊,进叩高明,荷温教之见存,假善舟而使济。”《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高明以为何如?”
(11).谓性格高亢爽朗。《后汉书·王龚传》:“ 蕃 性气高明,初到, 龚 不即召见之,乃留记谢病去。” ——《漢語大詞典》
(2).指日月。《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 李善 注:“高明,谓日月也。”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谦赋》:“然则高明之运也,善行无迹;盛衰之应也,惟变是适。” 宋 曾巩 《应举启》:“遇高明之见照,殆否结之将通。”
(3).高而明亮;高爽敞亮。《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 南朝 齐 谢朓 《歌黄帝》:“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广榭崇臺,时令著高明之宅。” 宋 苏轼 《滕县公堂记》:“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
(4).指楼观。《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 郑玄 注:“高明,谓楼观也。” 唐 李白 《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臺榭,居高明。”
(5).指显贵者。《书·洪范》:“无虐煢独,而畏高明。” 孔 传:“单独者不侵虐之,宠贵者不枉法畏之。” 孔颖达 疏:“高明,谓贵宠之人。”《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刘良 注:“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隋书·裴肃传》:“但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6).指显贵。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 忠 愈恨 燮 ,然惮其高明,不敢害,出为 汉阳 太守。” 宋 叶适 《祭陈同甫文》:“畏子高明,痛子憔悴。” 清 曾国藩 《原才》:“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嚮,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7).崇高明睿,聪明智慧。《礼记·中庸》:“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东观汉记·孝崇匽皇后传》:“ 博园匽贵人 履高明之懿德,资淑美之嘉令。”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一:“侍郎开豁亮直,足以起士气;高明宏远,足以壮天朝。” 清 龚自珍 《抱小》:“若夫天命之奥,大道之任,穷理尽性之谋,高明广大之用,不曰不可得闻,则曰俟异日。”
(8).指崇高明睿的人。《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 韦昭 注:“高明昭显,谓明德之臣。”《云笈七籤》卷九:“抑絶高明,嫉害胜己。” 续范亭 《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也愿意在此佳节,聊进一解,质之高明,并作为我国革命之借镜。”
(9).谓见解或技术高超。《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你这等一位高明人,难道连那‘瑶草无尘根’的这句话也不晓得?” 胡适 《吴敬梓传》:“《儒林外史》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刘半农 《〈扬鞭集〉自序》:“而这两位先生的学问技术,却不妨一样的高明,一样的可敬。”
(10).对人的敬词。《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今既无由缘进言,言之恐益累高明。” 宋 王安石 《谢许发运启》:“近持悃愊,进叩高明,荷温教之见存,假善舟而使济。”《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高明以为何如?”
(11).谓性格高亢爽朗。《后汉书·王龚传》:“ 蕃 性气高明,初到, 龚 不即召见之,乃留记谢病去。” ——《漢語大詞典》
居 jū《國語辭典》
居 [ jū ]
动- 住。《论语·学而》:「居无求安」。《孟子·离娄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 坐下。《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 存积、储存。如:「奇货可居」。《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 处、位于。《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唐·刘禹锡〈咏史〉诗二首之二:「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 占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 存有、怀著。如:「居心叵测」。
- 住所。如:「故居」、「新居」、「迁居」。
- 住宅、茶楼、饭馆等场所的称号用字。如:「为善长乐居」、「明湖居」、「德林居」。
- 姓。如明代有居节。
居 [ jī ]
助-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谁居?其孟椒乎!」《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下有
汉 王逸 九思 其六 悼乱 欲入兮深谷,下有兮虺蛇。 ——《骈字类编》
幽深 yōu shēn
(1).深而幽静。《易·繫辞上》:“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唐 刘长卿 《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诗:“ 沧州 离别风烟远,青琐幽深漏刻长。”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功德寺》:“幽深雅称逸人居,高靚真堪仁者乐。” 徐迟 《我们工地的农场》:“他们好像走进一个幽深的峡谷。”
(2).引申为遥远;久远。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七:“虽曰幽深,岂无颠沛?”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採街谈巷议。”
(3).幽僻之处。 汉 祢衡 《鹦鹉赋》:“嬉游高峻,栖峙幽深。” 晋 张翰 《杂诗》:“延颈无良涂,顿足託幽深。” 唐 于鹄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志人爱幽深,一住五十年。”
(4).指隐士。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远自巖穴之幽深,旁暨草莱之疏贱,莫不从容赐对,以尽其情;委曲因能,以尽其用。”
(5).深奥;玄虚。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学者于义训幽深隐奥者,容有差误,至于此类如辨黑白矣。”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七三:“欲求縹渺反幽深,悔杀前番拂袖心。”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索之幽深而成之易简,将必犁然有当於人心。”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遥远;久远。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七:“虽曰幽深,岂无颠沛?”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採街谈巷议。”
(3).幽僻之处。 汉 祢衡 《鹦鹉赋》:“嬉游高峻,栖峙幽深。” 晋 张翰 《杂诗》:“延颈无良涂,顿足託幽深。” 唐 于鹄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志人爱幽深,一住五十年。”
(4).指隐士。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远自巖穴之幽深,旁暨草莱之疏贱,莫不从容赐对,以尽其情;委曲因能,以尽其用。”
(5).深奥;玄虚。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学者于义训幽深隐奥者,容有差误,至于此类如辨黑白矣。”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七三:“欲求縹渺反幽深,悔杀前番拂袖心。”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索之幽深而成之易简,将必犁然有当於人心。” ——《漢語大詞典》
隧 suì《國語辭典》
隧 [ suì ]
名- 墓道。《玉篇·阜部》:「隧,墓道也。」唐·范传正〈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猗欤琢石为二碑,一藏幽隧一临歧。」
- 地下通道。《左传·隐公元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 通路、要道。《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初,陈侯会楚子伐郑,当陈隧者井堙木刊。」《礼记·曲礼上》:「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
- 古代边塞上守烽火的亭子。《文选·班彪·北征赋》:「登鄣隧而遥望兮,聊须更以婆娑。」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三首之三:「登城望亭隧,翩翩飞戍旗。」通「燧」。
- 挖掘地道。《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