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老 lǎo《國語辭典》
老 [ lǎo ]
名- 年長的人。如:「扶老攜幼」、「敬老尊賢」。
- 對長輩的尊稱。如:「劉老」、「于老」。
- 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如:「老莊」、「佛老」。《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 姓。如宋代有老佐、老麻。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尊敬。《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退休。《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晉·杜預·注:「老,致仕也。」《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勗髭鬢頓白,因上表請老。」
- 年紀大。如:「老兵」、「老人」。宋·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 熟練、經驗豐富。如:「老手」、「老練」、「老江湖」。
- 陳舊、過時。如:「老米」、「老式」、「老套」。
- 年久的。如:「老交情」、「老主顧」、「老字號」。
- 原來的。如:「老地方」、「老規矩 」、「老話題」。
- 加在稱呼、姓氏上,表示尊敬或親暱。如:「老師」、「老闆」、「老李」、「老王」。
- 總是、常常。如:「老是頭痛。」、「你老是挑我的毛病。」
- 很、極。如:「老遠」、「老早」。
- 加在兄弟姊妹排行的次序上。如:「老大」、「老二」、「老么」。
- 加在動物名稱上。如:「老鷹」、「老虎」、「老鼠」。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堪 kān《國語辭典》
堪 [ kān ]
動- 勝任、承受。如:「難堪」、「足堪重任」、「不堪一擊」、「情何以堪」。《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 可以、能夠。如:「堪稱大將」、「不堪設想」。唐·杜秋娘〈金縷衣〉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五代十國南唐·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詞:「往事只堪哀 ,對景難排。」
行路 xíng lù
(1).道路。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驱车出郊郭,行路正威迟。” 宋 谢翱 《效孟郊体》诗:“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 郭沫若 《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我回顾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
(2).路人。《后汉书·党锢传·范滂》:“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行路含情,犹其相愍。” 唐 长孙佐辅 《别友人》诗:“谁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无情。” 清 顾炎武 《旅中》诗:“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 ——《漢語大詞典》
(2).路人。《后汉书·党锢传·范滂》:“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行路含情,犹其相愍。” 唐 长孙佐辅 《别友人》诗:“谁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无情。” 清 顾炎武 《旅中》诗:“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 ——《漢語大詞典》
心思 xīn sī
(1).思考能力;才思。《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后汉书·儒林传下·何休》:“ 休 为人质朴訥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二折:“难挑,怎描?便那女娘行心思十分巧,其实的刺不成绣不到。” 朱自清 《南京》:“ 豁蒙楼 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2).思想。 康有为 《应诏统筹全局疏》:“是犹范人之形,有头目手足口舌身体,而独无心思,必至冥行蹢埴,颠倒狂瞀而后已。”
(3).想法;念头。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 巴金 《随想录·一谈〈望乡〉》:“我们的青年并不是看见妇女就起坏心思的人,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新 中国 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4).心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不要性急,自然这病要好的,此刻何必耽这个无谓的心思。”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江泰 早猜中 曾皓 的心思,异常不满地由鼻孔‘哼’了一声。” 茹志鹃 《妯娌》:“一家人都欢天喜地,可是奇怪, 赵二妈 却是满脸愁容,一肚子心思。”
(5).心情。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肌力尽鞍甲,心思歷凉温。” 老舍 《月牙儿》:“客人们故意的和我说东说西,招我笑,我没心思说笑。”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四十章:“可如今忙得我满头烟雾,那有心思来跟姑娘大姐扯闲话?”
(6).心神,精力。 宋 曾巩 《再乞对状》:“心思消缩,齿髮凋耗,常恐卒填沟壑,独遗恨於无穷也。” ——《漢語大詞典》
(2).思想。 康有为 《应诏统筹全局疏》:“是犹范人之形,有头目手足口舌身体,而独无心思,必至冥行蹢埴,颠倒狂瞀而后已。”
(3).想法;念头。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 巴金 《随想录·一谈〈望乡〉》:“我们的青年并不是看见妇女就起坏心思的人,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新 中国 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4).心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不要性急,自然这病要好的,此刻何必耽这个无谓的心思。”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江泰 早猜中 曾皓 的心思,异常不满地由鼻孔‘哼’了一声。” 茹志鹃 《妯娌》:“一家人都欢天喜地,可是奇怪, 赵二妈 却是满脸愁容,一肚子心思。”
(5).心情。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肌力尽鞍甲,心思歷凉温。” 老舍 《月牙儿》:“客人们故意的和我说东说西,招我笑,我没心思说笑。”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四十章:“可如今忙得我满头烟雾,那有心思来跟姑娘大姐扯闲话?”
(6).心神,精力。 宋 曾巩 《再乞对状》:“心思消缩,齿髮凋耗,常恐卒填沟壑,独遗恨於无穷也。” ——《漢語大詞典》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 还给:~还。物~原主。
-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 结局:~宿(sù)。
-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 自首。
故乡(故鄉)gù xiāng
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唐 李白 《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冰心 《晚晴集·我的故乡》:“我生于一九○○年十月五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 福建 福州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