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暖汤濯倦足,浊酒斟浮蛆。

方回元代〕《岁除夜过白土市不宿夜几失道田家地卧四十韵

腊月廿九日,丁亥之岁除。
朝发句容县,寒空晴色初。
初晴信可喜,泥深犹尺余。
午憩白土市,暮指丹阳湖。
未至四十里,落彩沉金乌。
泥昼尚可涉,泥夜何可逾。
况乃冈坂间,十步千盘纡。
积雪五十日,冻块始半甦。
雪中间以雨,野溜成沟渠。
埂胜或断缺,下有不测淤。
江南旧行役,两夫肩行舆。
与其一跌三,不若舍而徒。
芒鞋既已首,岂复惜衣裾。
黑者为水潦,白者为路途。
暗中相摸索,前行后号呼。
右手拄我杖,左手一仆扶。
远村坎坎鼓,守岁以自娱。
荆棘莽苍中,焉从造其庐。
前导忽还迓,道远店亦无。
求宿一农家,地卧用草铺。
于此得偃息,岂敢过有图。
暖汤濯倦足,浊酒斟浮蛆。
意色默相贺,天其念无辜。
幸无坑阱堕,险不狼虎屠。
灯下见异物,非马非骡驴。
藏牛于屋内,云以避穿窬。
终夕噍草声,去枕才咫且。
从者各僵仆,不异犬与豬。
平生几今夕,亦尝分郡符。
军府炽庭燎,丽谯侈门符。
宾客候兵卫,儿童奉屠苏。
焉知穷且老,狼狈逃村墟。
疮痏腰膂破,痒痛皮肤枯。
大风鼓天地,啸鬼号鼪狐。
使其伏榛莽,岂不戕厥躯。
遥遥乌聊山,有竹有琴书。
我故念我家,儿女亦念予。
目睫竟不交,炯然如鳏鱼。
晓行付一笑,终夕空嗟吁。
作诗纪此事,异时示吾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浊酒浮蛆

暖 nuǎn《國語辭典》

暖 [ nuǎn ]

  1. 温和、温暖。如:「春暖花开」。《墨子·节用中》:「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宋·欧阳修〈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1. 使冷的变温热。如:「暖酒」、「把手伸过来暖一下。」

暖 [ xuān ]

  1. 参见「[[暖暖」、「暖姝]]」条。
汤 ( 湯 ) tāng/shāng
汤 [ tāng ]
  1. 热水:~雪。赴~蹈火。扬~止沸。
  2. 煮东西的汁液:米~。参(shēn )~。
  3. 烹调后汁特别多的食物:鸡~。菜~。清~。
  4. 专指温泉(现多用于地名):~泉(温泉)。~山(在中国北京市)。
  5. 中药的剂型:~剂。~药。
  6. 姓。
汤 [ shāng ]
  1. 〔~~〕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河水~~”,“浩浩~~”。
濯 zhuó/zhào《國語辭典》

濯 [ zhuó ]

  1. 洗涤、清洗。《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 参见「[[濯濯]]」条。
倦 juàn《國語辭典》

倦 [ juàn ]

  1. 疲惫、懈怠。如:「疲倦」、「倦怠」、「孜孜不倦」、「倦鸟归巢」。宋·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1. 厌恶。《易经·系辞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浊酒(濁酒)zhuó jiǔ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时与亲旧叙阔,陈説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清 李景福 《暮春遗意》诗:“残灯和梦断,浊酒带愁倾。”  ——《漢語大詞典》
斟 zhēn《國語辭典》

斟 [ zhēn ]

  1. 注入、添加。如:「斟酒」、「斟茶」。唐·李白〈悲歌行〉:「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2. 滴。宋·范成大〈宜斋雨中〉诗:「映竹千丝舞,垂簷一线斟。」
  3. 审度、考虑。参见「斟酌 」条。
  4. 姓。如汉代有斟尚。
  1. 饮料、汁液。《史记·卷七○·张仪传》:「于是酒酣乐,进热啜,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王脑涂地。」
浮蛆 fú qū
浮在酒面上的泡沫或膏状物。 宋 陶谷 《清异录·酒浆》:“旧闻 李太白 好饮玉浮梁,不知其果何物。余得 吴 婢,使酿酒,因促其功。答曰:‘尚未熟,但浮梁耳。’试取一盏至,则浮蛆酒脂也。乃悟 太白 所饮盖此耳。”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冰盘荐文鮪,玉斝倾浮蛆。” 宋 陆游 《邻饷》诗:“炊玉 吴 粳美,浮蛆社酒酿。”参见“ 浮蚁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