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心 yī xīn
(1).一条心。同心;齐心。《书·泰誓上》:“ 受 ( 商纣 名)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韩诗外传》卷六:“故近者竞亲而远者愿至,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后汉书·朱儁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唐 杜甫 《高都护骢马行》:“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既然彼此一心,要看破些枕席私情,认定了伦常至性,把他激成一个当代人物。”
(2).忠心;全心全意。《书·盘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孔颖达 疏:“长任一心以事君,不得怀二意。”《晏子春秋·问下二九》:“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后汉书·方术传·李郃》:“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宋 苏轼 《霍光论》:“而 霍光 又能忘身一心,以辅幼主。” 太平天囯 歌谣:“打仗不怕 清 将猛,一心为民保 天囯 。”
(3).专心;一心一意。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於主上。”《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见道,袖剑入内,一心待斩 妲己 ,与母报仇。”《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见这屋里没什么可风雅的去处,少不得也得一心扑到书本儿上去。” 老舍 《正红旗下》九:“ 多甫 一心要吃枣子,手老想往包袱里伸。”
(4).一样的心意,无所偏爱。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芒慈母》:“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率导八子咸为 魏 大夫卿士,各成於礼义。君子谓慈母一心。”
(5).一个人的心意或整个心思。《庄子·天道》:“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孟子·告子上》:“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鵠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唐 陆龟蒙 《风人诗》:“十万全师出,遥知正忆君,一心如瑞麦,长做两岐分。”《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红楼梦》第一百回:“ 金桂 听了,一心的恼意。” ——《漢語大詞典》
(2).忠心;全心全意。《书·盘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孔颖达 疏:“长任一心以事君,不得怀二意。”《晏子春秋·问下二九》:“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后汉书·方术传·李郃》:“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宋 苏轼 《霍光论》:“而 霍光 又能忘身一心,以辅幼主。” 太平天囯 歌谣:“打仗不怕 清 将猛,一心为民保 天囯 。”
(3).专心;一心一意。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於主上。”《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见道,袖剑入内,一心待斩 妲己 ,与母报仇。”《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见这屋里没什么可风雅的去处,少不得也得一心扑到书本儿上去。” 老舍 《正红旗下》九:“ 多甫 一心要吃枣子,手老想往包袱里伸。”
(4).一样的心意,无所偏爱。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芒慈母》:“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率导八子咸为 魏 大夫卿士,各成於礼义。君子谓慈母一心。”
(5).一个人的心意或整个心思。《庄子·天道》:“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孟子·告子上》:“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鵠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唐 陆龟蒙 《风人诗》:“十万全师出,遥知正忆君,一心如瑞麦,长做两岐分。”《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红楼梦》第一百回:“ 金桂 听了,一心的恼意。” ——《漢語大詞典》
毋 wú《國語辭典》
毋 [ wú ]
副-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韩非子·说林下》:「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
- 不要、莫。表示禁止或劝诫的意思。如:「毋忘在莒」。《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 没有。《墨子·非命上》:「言而毋仪,譬如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身自持筑臿,胫毋毛。」通「无」。
- 姓。如晋代有毋雅。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妄 wàng《國語辭典》
妄 [ wàng ]
副- 胡乱、任意。如:「轻举妄动」、「妄下断语」。《三国演义·第二回》:「蹇硕设谋害我,可族灭其家,其余不必妄加残害。」
- 行为不正的。《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彼好专利而妄,夫见君之入也,将先道焉。」《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
- 荒诞不合事实的。如:「口出妄言」。汉·王充《论衡·变虚》:「是竟子韦之言妄,延年之语虚也。」
- 自大傲慢。如:「狂妄不羁」。
用 yòng《國語辭典》
用 [ yòng ]
名- 功效。如:「功用」、「效用」、「作用」、「有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 钱财的花费。如:「家用」、「费用」。《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器物。如:「器用」。《国语·周语上》:「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 姓。如汉代有用虬。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任命。如:「任用」。《论语·阳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行使、施行。如:「运用」、「应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进食、吃喝。如:「用餐」、「用茶」。《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
- 要、需要。如:「不用急」、「反正今天没课,你不用来。」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 表示行为的方式、凭借。相当于「以」。如:「用手蒙住眼睛。」《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 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唐·柳宗元〈梓人传〉:「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孙文〈心理建设自序〉:「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用能鼓励风潮,造成时势。」
百姓 bǎi xìng
(1).百官。《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清 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 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
(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 高启 《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 高启 《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自相 zì xiāng
相互。《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承差自相商议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漢語大詞典》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