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山林 shān lín
(1).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 赵树理 《三里湾·国庆前夕》:“咱们社里还有副业、有水利、有山林、有菜园、有牲口……每部门都得有正副负责人。”
(2).借指隐居。 南朝 梁 沈约 《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宋 苏轼 《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 种放 , 河南 洛阳 人也……每往来 嵩 华 间,慨然有山林意。”
(3).指隐居之地。 明 都穆 《谭纂》卷上:“ 洪熙 初年, 仁庙 尝幸 文渊阁 ,间公曰:‘今山林亦有人乎?’”
(4).园林。《汉书·东方朔传》:“ 竇太主 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四:“词赋工无益,山林跡未赊。”
(5).山林体文章的省称。 明 代与“台阁体”相对。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漢語大詞典》
(2).借指隐居。 南朝 梁 沈约 《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宋 苏轼 《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 种放 , 河南 洛阳 人也……每往来 嵩 华 间,慨然有山林意。”
(3).指隐居之地。 明 都穆 《谭纂》卷上:“ 洪熙 初年, 仁庙 尝幸 文渊阁 ,间公曰:‘今山林亦有人乎?’”
(4).园林。《汉书·东方朔传》:“ 竇太主 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四:“词赋工无益,山林跡未赊。”
(5).山林体文章的省称。 明 代与“台阁体”相对。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盗贼(盜賊)dào zéi
(1).劫夺和偷窃财物的人。《周礼·天官·小宰》:“五曰刑职,以詰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荀子·君道》:“禁盗贼,除姦邪。” 杨倞 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今俗称强取曰盗,私偷曰贼。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一折:“俺这犬吠柴门和月待黄昏,只除是盗贼不敢来相近。”
(2).指抢劫偷窃的行为。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饥饉因仍,盗贼仓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
(3).对反叛者的贬称。《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 关中 卒发东击盗者毋已。” 宋 陆游 《董逃行·读古乐府拟作》:“ 汉 末盗贼如牛毛,千戈万槊更相鏖。”
(4).指外族入侵者。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军事》:“臣伏惟 松潘 诸军自屯镇以来,於今相继百十餘年,竟未闻盗贼(指 吐蕃 )大侵而有尺寸之效。”《明史·杨继盛传》:“盗贼(指 俺答 )伏莽,徒慑国威不敢肆耳,今知朝廷畏怯,睥睨之渐必开。” ——《漢語大詞典》
(2).指抢劫偷窃的行为。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饥饉因仍,盗贼仓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
(3).对反叛者的贬称。《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 关中 卒发东击盗者毋已。” 宋 陆游 《董逃行·读古乐府拟作》:“ 汉 末盗贼如牛毛,千戈万槊更相鏖。”
(4).指外族入侵者。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军事》:“臣伏惟 松潘 诸军自屯镇以来,於今相继百十餘年,竟未闻盗贼(指 吐蕃 )大侵而有尺寸之效。”《明史·杨继盛传》:“盗贼(指 俺答 )伏莽,徒慑国威不敢肆耳,今知朝廷畏怯,睥睨之渐必开。” ——《漢語大詞典》
道路 dào lù
(1).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周礼·夏官·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唐 柳宗元 《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 王氏 姑定省扶持,自 扬州 至于京师,道路遇疾,遂馆于 陈氏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直生 道:‘小生有个旧友 刘念嗣 ,家事儘也温饱,身死不多时,其妻 房氏 席捲家资,改嫁后夫,致九岁一子,流离道路。’” 老舍 《正红旗下》十一:“可惜,那时代的道路很坏:甬路很高,有的地方比便道高着三四尺。”
(2).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巴金 《探索集·再谈探索》:“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
(3).路途;路程。《国语·吴语》:“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 晋 ,孰利?” 唐 康骈 《剧谈录·严士则》:“计其道路,去京不啻五六百里。”《镜花缘》第五三回:“如今道路尚远,何能赶得上。”
(4).路上的人。指众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北史·元坦传》:“傲狠凶粗,因饮酒之际,於 洛桥 左右顿辱行人,为道路所患。” 宋 王十朋 《又代女婿祭文》:“擗踊哭泣,哀而送之者,乃二孤女与吾僚壻也。灵舆前迈,道路感伤。” 清 顾炎武 《十庙》诗:“或闻道路言,欲改祀三皇。” 邹鲁 《乙未广州之役》:“总理曰:‘道路皆云 孙文 举事,汝未知耶?’”
(5).奔走;跋涉。 宋 刘弈 《上韩范二招讨书》:“贼之诣 岐 ,有道路之劳,不若诣 雍 之易也。” 清 邵岷 《将之成都》诗:“万里 鱼鳬 国,青春别恨长。行行穿鸟道,寸寸断猿肠。人以风尘贱,诗兼髩髮苍。谋生宜道路,从此问蛮荒。”
(6).行业;职业。《水浒传》第二九回:“﹝ 蒋门神 ﹞因此来夺小弟的道路。小弟不肯让他,喫那厮一顿拳脚打了。”《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左思右量,只有油行买卖是熟间。这些油坊多曾与他识熟,还去挑个卖油担子,是个稳足的道路。”《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长兄,你离家数百里,来省做这件道路,这事是寻不出大钱来的。”
(7).去向;线索。《红楼梦》第三三回:“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 琪官 ,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处访察。”
(8).方法;办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提控道:‘ 江老儿 是老实人,若我不允女儿之事,他又剜肉补疮,别寻道路谢我,反为不美。’”《何典》第六回:“那时 活死人 弄得来得去不得,心里好不着急。思前算后,没个道路。”
(9).样子。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七出:“[丑]愿我捉得一片牛皮。一半鞔鼓,一半做鞋儿。[末]做鞋儿则甚底?[丑]两文擈一緉。[末]只做一文道路。” 钱南扬 校注:“道路,犹云样子。今 浙 语作‘路道’。言只值一文样子。”
(10).犹货色;油水。《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见有这许多香客在船,料得内中必有银钱可盗……摸得一个姓 钱 ,名 友杏 的香头,腰间鼓鼓囊囊有些道路,从袖中掏出兵器,使出那人所不知手段,一件夹袄,一件布衫,一层双夹裤腰,一个夹布兜肚,一割就开,探囊取物。” ——《漢語大詞典》
(2).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巴金 《探索集·再谈探索》:“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
(3).路途;路程。《国语·吴语》:“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 晋 ,孰利?” 唐 康骈 《剧谈录·严士则》:“计其道路,去京不啻五六百里。”《镜花缘》第五三回:“如今道路尚远,何能赶得上。”
(4).路上的人。指众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北史·元坦传》:“傲狠凶粗,因饮酒之际,於 洛桥 左右顿辱行人,为道路所患。” 宋 王十朋 《又代女婿祭文》:“擗踊哭泣,哀而送之者,乃二孤女与吾僚壻也。灵舆前迈,道路感伤。” 清 顾炎武 《十庙》诗:“或闻道路言,欲改祀三皇。” 邹鲁 《乙未广州之役》:“总理曰:‘道路皆云 孙文 举事,汝未知耶?’”
(5).奔走;跋涉。 宋 刘弈 《上韩范二招讨书》:“贼之诣 岐 ,有道路之劳,不若诣 雍 之易也。” 清 邵岷 《将之成都》诗:“万里 鱼鳬 国,青春别恨长。行行穿鸟道,寸寸断猿肠。人以风尘贱,诗兼髩髮苍。谋生宜道路,从此问蛮荒。”
(6).行业;职业。《水浒传》第二九回:“﹝ 蒋门神 ﹞因此来夺小弟的道路。小弟不肯让他,喫那厮一顿拳脚打了。”《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左思右量,只有油行买卖是熟间。这些油坊多曾与他识熟,还去挑个卖油担子,是个稳足的道路。”《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长兄,你离家数百里,来省做这件道路,这事是寻不出大钱来的。”
(7).去向;线索。《红楼梦》第三三回:“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 琪官 ,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处访察。”
(8).方法;办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提控道:‘ 江老儿 是老实人,若我不允女儿之事,他又剜肉补疮,别寻道路谢我,反为不美。’”《何典》第六回:“那时 活死人 弄得来得去不得,心里好不着急。思前算后,没个道路。”
(9).样子。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七出:“[丑]愿我捉得一片牛皮。一半鞔鼓,一半做鞋儿。[末]做鞋儿则甚底?[丑]两文擈一緉。[末]只做一文道路。” 钱南扬 校注:“道路,犹云样子。今 浙 语作‘路道’。言只值一文样子。”
(10).犹货色;油水。《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见有这许多香客在船,料得内中必有银钱可盗……摸得一个姓 钱 ,名 友杏 的香头,腰间鼓鼓囊囊有些道路,从袖中掏出兵器,使出那人所不知手段,一件夹袄,一件布衫,一层双夹裤腰,一个夹布兜肚,一割就开,探囊取物。”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歌谣(歌謡)gē yáo
(1).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统称。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则统称为歌谣。《诗·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謡。” 毛 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謡。”《汉书·艺文志》:“自 孝武 立乐府而采歌謡,於是有 代 赵 之謳, 秦 楚 之风,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序》:“今採捃经传,爰及歌謡,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於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老残游记》第十回:“揭开来看,也有诗,也有文,惟长短句子的歌謡最多,俱是手録,字迹娟好。”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十:“船头和船尾的两个船夫时时交换着几声呼喝,像是歌谣,又像是行舟的术语。”
(2).歌唱。《荀子·礼论》:“歌謡謸笑,哭泣諦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於声音者也。”《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死, 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夜闻诸女歌謡。”
(3).歌颂。《北史·裴廷儁传》:“又命主簿 酈惲 修起学校,礼教大行,人歌謡之。” 唐 姚鹄 《襄州献卢尚书》诗:“礼乐政行凋敝俗,歌謡声彻帝王都。”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三折:“先帝升遐,当今嗣国,宗祀明堂,歌謡圣德。” ——《漢語大詞典》
(2).歌唱。《荀子·礼论》:“歌謡謸笑,哭泣諦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於声音者也。”《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死, 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夜闻诸女歌謡。”
(3).歌颂。《北史·裴廷儁传》:“又命主簿 酈惲 修起学校,礼教大行,人歌謡之。” 唐 姚鹄 《襄州献卢尚书》诗:“礼乐政行凋敝俗,歌謡声彻帝王都。”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三折:“先帝升遐,当今嗣国,宗祀明堂,歌謡圣德。”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