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
鄂州新得主人翁,今岁元宵便不同。
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
辽天月借三秋白,陆地莲开十丈红。
妙手信能移造化,速宜归去补苍穹。
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
辽天月借三秋白,陆地莲开十丈红。
妙手信能移造化,速宜归去补苍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灯火(燈火)dēng huǒ
(1).燃烧着的灯烛等照明物。亦指照明物的火光。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夫损之者,如灯火之消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 宋 苏轼 《水调歌头》词:“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徐迟 《火中的凤凰》五:“灯火明而又灭,灭而又明。”
(2).指灯彩。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水浒传》第六六回:“早晚元宵节近, 北京 年例,大张灯火。”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京师﹞元宵节…… 五龙亭 看灯火,唱秧歌。”
(3).指读书,学习。 宋 叶适 《巩仲至墓志铭》:“ 仲至 学敏而早成……宿艾骇服,以为积数十年灯火勤力,聚数十家师友讲明,犹不能到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窦叔向》:“﹝ 叔向 ﹞少与 常衮 同灯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 连城 ﹞又遣媪矫父命,赠金以助灯火。” ——《漢語大詞典》
(2).指灯彩。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水浒传》第六六回:“早晚元宵节近, 北京 年例,大张灯火。”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京师﹞元宵节…… 五龙亭 看灯火,唱秧歌。”
(3).指读书,学习。 宋 叶适 《巩仲至墓志铭》:“ 仲至 学敏而早成……宿艾骇服,以为积数十年灯火勤力,聚数十家师友讲明,犹不能到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窦叔向》:“﹝ 叔向 ﹞少与 常衮 同灯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 连城 ﹞又遣媪矫父命,赠金以助灯火。” ——《漢語大詞典》
夜深 yè shēn
犹深夜。 唐 杜甫 《玩月呈汉中王》诗:“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 戴叔伦 《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诗:“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夜深时分,还有人苦功读书,实为可敬。” ——《漢語大詞典》
回 huí《國語辭典》
回 [ huí ]
動- 掉轉。如:「回首」、「回過身來」。唐·白居易〈長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 返、歸。如:「回國」、「回家」、「一去不回」。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改變。如:「回心轉意」。《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道苟直,雖死不可回也。」
- 答覆。如:「回信」、「回電」、「回答」。《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日後他來通消息時,好言回他。」《紅樓夢·第七回》:「次日,鳳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畢,方來辭賈母。」
- 還覆給對方相同或某種動作。如:「回敬」、「回他一槍」。
- 謝絕、辭去。如:「一口回絕」。宋·蘇軾〈與開元明師〉二首之一:「謹留筆一束,以領雅意,餘回納,不訝不訝。」《紅樓夢·第一一九回》:「咱們家遭著這樣事,那有工夫接待人,不拘怎麼回了他去罷。」
- 避開。如:「回避」。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二齣》:「前日兩次訪他,俱不得遇,風塵中人,知他真不在家,還是故意回你。」
-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大陸地區新疆、遼寧、青海、甘肅、寧夏、河北等地區,以信奉回教為主。
- 量詞:➊ 計算行為、動作的單位。相當於「次」。如:「前後我共去找了他五回。」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詞:「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➋ 計算時間的單位。一陣子稱為「一回」。《喻世明言·卷三·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八老到門前站了一回,蹔到間壁糶米張大郎門前,閒坐了一回。」➌ 計算長篇小說段落的單位。一章稱為「一回」。如:「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➍ 計算事情的單位。相當於「件」。如:「這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 姓。如明代有回滿注。
昼日(晝日)zhòu rì
(1).白天。《墨子·明鬼下》:“昔者 郑穆公 尝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 汉 王充 《论衡·说日》:“昼日星不见者,光耀灭之也。” 宋 梅尧臣 《朝天行》:“始时暴夺何纵横,有货昼日不敢行。”
(2).太阳。《韩诗外传》卷九:“虚之与虚,如薄冰之见昼日。”
(3).一日;一日之间。 唐 韩愈 《论佛骨表》:“昼日一食,止於菜果。”参见“ 昼日三接 ”。 ——《漢語大詞典》
(2).太阳。《韩诗外传》卷九:“虚之与虚,如薄冰之见昼日。”
(3).一日;一日之间。 唐 韩愈 《论佛骨表》:“昼日一食,止於菜果。”参见“ 昼日三接 ”。 ——《漢語大詞典》
管弦(管絃)guǎn xián
亦作“ 管絃 ”。亦作“筦弦”。亦作“筦絃”。
(1).管乐器与弦乐器。亦泛指乐器。《淮南子·原道训》:“夫建钟鼓,列管弦。”《汉书·礼乐志》:“为其俎豆筦弦之间小不备,因是絶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或莫甚焉。” 晋 张华 《情诗》之一:“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三千珠履盈阶陛,十二金釵列管絃。” 清 孙枝蔚 《村居杂感》诗之五:“长物吾家少,樽罍伴管絃。”
(2).指管弦乐。《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説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鐘石筦弦。” 唐 崔湜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囀管弦同。” 元 陈孚 《真定怀古》诗:“千里桑麻緑荫城,万家灯火筦絃清。”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颺管絃。” 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之四:“听, 南海 的涛声如号角, 鹭江 的潮音如管弦。” ——《漢語大詞典》
(1).管乐器与弦乐器。亦泛指乐器。《淮南子·原道训》:“夫建钟鼓,列管弦。”《汉书·礼乐志》:“为其俎豆筦弦之间小不备,因是絶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或莫甚焉。” 晋 张华 《情诗》之一:“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三千珠履盈阶陛,十二金釵列管絃。” 清 孙枝蔚 《村居杂感》诗之五:“长物吾家少,樽罍伴管絃。”
(2).指管弦乐。《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説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鐘石筦弦。” 唐 崔湜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囀管弦同。” 元 陈孚 《真定怀古》诗:“千里桑麻緑荫城,万家灯火筦絃清。”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颺管絃。” 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之四:“听, 南海 的涛声如号角, 鹭江 的潮音如管弦。” ——《漢語大詞典》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 名誉:名~。
-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 使开始发生:发~。
-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 非静止的:~画。
- 可变的:~产。
- 行为:举~。~作。
- 常常:~辄得咎。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动-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量词:➊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春风(春風)chūn fēng
(1).春天的风。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 唐 元稹 《莺莺传》:“春风多厉,强饭为嘉。” 张天翼 《春风》:“春风是平等待人的。无论大小,一律要吹到春风的。”
(2).喻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 清 钱谦益 《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 陶行知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 春风化雨 ”。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 春风面 ”。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 春风一度 ”。
(8).指茶。 宋 黄庭坚 《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 陆游 《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漢語大詞典》
(2).喻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 清 钱谦益 《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 陶行知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 春风化雨 ”。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 春风面 ”。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 春风一度 ”。
(8).指茶。 宋 黄庭坚 《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 陆游 《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