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虎符 hǔ fú
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为虎形。初时以玉为之,后改用铜。背有铭文,剖为两半,右半留中央,左半给予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朝廷使臣须持符验对,符合,始能发兵。此制盛行于 战国 、 秦 、 汉 ,直至 隋 代。到了 唐 代始改用鱼符。《史记·魏公子列传》:“ 嬴 闻 晋鄙 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 如姬 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诚一开口请 如姬 , 如姬 必许诺,则得虎符夺 晋鄙 军,北救 赵 而西却 秦 ,此五霸之伐也。” 唐 罗隐 《送王使君赴苏台》诗:“东南一望可长吁,犹忆王孙领虎符。” 清 吴伟业 《即事》诗之七:“主持朝论垂鱼袋,料理军书下虎符。” ——《漢語大詞典》
中禁 zhōng jìn
(1).内心约束。 汉 蔡邕 《议郎胡公夫人哀赞》:“议郎早世,检诲幼孤,义方以导其性,中禁以闲其情。”
(2).禁中。皇帝所居之处。 唐 宗楚客 《奉和人日应制》:“九重中禁启,七日早春还。”《宣和遗事》后集:“﹝ 宣和 七年﹞九月,有狐自 艮岳山 直入中禁,据御榻而坐。” 清 赵翼 《钱竹汀挽诗》:“縹緗丽製传中禁,碑版雄词到百蛮。”
(3).指皇帝。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娄公神道铭》:“入陪中禁,更领仪同。”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太尉 韦昭度 ,旧族名人,位非忝窃,而沙门僧 澈 ,潜荐之中禁。”《元史·王寿传》:“ 阿里 等专政,煽惑中禁,几摇神器。” ——《漢語大詞典》
(2).禁中。皇帝所居之处。 唐 宗楚客 《奉和人日应制》:“九重中禁启,七日早春还。”《宣和遗事》后集:“﹝ 宣和 七年﹞九月,有狐自 艮岳山 直入中禁,据御榻而坐。” 清 赵翼 《钱竹汀挽诗》:“縹緗丽製传中禁,碑版雄词到百蛮。”
(3).指皇帝。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娄公神道铭》:“入陪中禁,更领仪同。”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太尉 韦昭度 ,旧族名人,位非忝窃,而沙门僧 澈 ,潜荐之中禁。”《元史·王寿传》:“ 阿里 等专政,煽惑中禁,几摇神器。” ——《漢語大詞典》
授 shòu《國語辭典》
授 [ shòu ]
动- 给与、交与。如:「授权」、「授旗」。《说文解字·手部》:「授,予也。」《礼记·曲礼上》:「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 以学术相传习。如:「讲授」、「函授」、「传授」。《三国志·卷四三·蜀书·王平传》:「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 任命。《晋书·卷九二·文苑传·左思传》:「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熊轼(熊軾)xióng shì
(1).伏熊形的车前横木。因以指代有熊轼的车。古时为显宦所乘。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章昭达墓志》:“前軨熊軾,后乘龙轜。” 唐 许浑 《酬邢杜二员外》诗:“熊軾并驱因雀噪,隼旟齐驻是鸿冥。” 明 申时行 《题〈清秋出塞图〉诗》:“帝授节鉞临 玄菟 ,高凭熊軾佩虎符。”
(2).借指太守。 唐 钱起 《江宁春夜裴使君席送萧员外》诗:“主人熊軾任,归客雉门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夺却鸞堤史职,謫为熊軾守臣。”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太守。 唐 钱起 《江宁春夜裴使君席送萧员外》诗:“主人熊軾任,归客雉门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夺却鸞堤史职,謫为熊軾守臣。” ——《漢語大詞典》
上流 shàng liú
(1).河流的上游。一般指距发源地较近的一段河川。《左传·襄公十四年》:“ 秦 人毒 涇 上流,师人多死。”《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羽 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鋭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餘里浅瀨,云欲夜涉渡。” 宋 范镇 《东斋记事·承昭》:“ 承昭 乞纫布囊括土,投上流以塞之,不设板筑,可成巨防。” 杨朔 《铁骑兵》:“﹝班长他们﹞沿着河朝上走,要找个浅些的地方过河。上流的水更急,总过不去。”
(2).指河流的上游一带地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 恒水 上流有一国。”《南史·宋临川烈王道规传》:“ 荆州 居上流之重,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 武帝 诸子徧居之。”
(3).上品;上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仁祖 年八岁……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唐 罗隐 《题方干诗》:“顾我论佳句,推君最上流。” 宋 李清照 《打马赋》:“实博奕之上流,乃闺房之雅戏。”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真写得有劲,真是上流的文章。”
(4).指有权势的社会集团。《汉书·刘屈氂传》:“﹝ 贺 ﹞不顾元元,无益边穀,货赂上流,朕忍之久矣。” 颜师古 注:“丞相贪冒,受赂于下,故使众庶货贿上流执事者也。” 宋 司马光 《乞责降第四札子》:“臣虽至愚,粗惜名节,受此指目,何以为人。非徒如是而已,又使讥谤上流,谓国家行法,有所偏颇。” ——《漢語大詞典》
(2).指河流的上游一带地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 恒水 上流有一国。”《南史·宋临川烈王道规传》:“ 荆州 居上流之重,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 武帝 诸子徧居之。”
(3).上品;上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仁祖 年八岁……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唐 罗隐 《题方干诗》:“顾我论佳句,推君最上流。” 宋 李清照 《打马赋》:“实博奕之上流,乃闺房之雅戏。”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真写得有劲,真是上流的文章。”
(4).指有权势的社会集团。《汉书·刘屈氂传》:“﹝ 贺 ﹞不顾元元,无益边穀,货赂上流,朕忍之久矣。” 颜师古 注:“丞相贪冒,受赂于下,故使众庶货贿上流执事者也。” 宋 司马光 《乞责降第四札子》:“臣虽至愚,粗惜名节,受此指目,何以为人。非徒如是而已,又使讥谤上流,谓国家行法,有所偏颇。” ——《漢語大詞典》
居 jū《國語辭典》
居 [ jū ]
动- 住。《论语·学而》:「居无求安」。《孟子·离娄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 坐下。《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 存积、储存。如:「奇货可居」。《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 处、位于。《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唐·刘禹锡〈咏史〉诗二首之二:「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 占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 存有、怀著。如:「居心叵测」。
- 住所。如:「故居」、「新居」、「迁居」。
- 住宅、茶楼、饭馆等场所的称号用字。如:「为善长乐居」、「明湖居」、「德林居」。
- 姓。如明代有居节。
居 [ jī ]
助-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谁居?其孟椒乎!」《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