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瘴 zhàng《國語辭典》
瘴 [ zhàng ]
名- 山林間溼熱蒸鬱的毒氣。大陸地區西南部山區常見。如:「瘴氣」。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名-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助-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风霜(風霜)fēng shuāng
(1).风和霜。《后汉书·卢植传论》:“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 唐 杜审言 《赠苏味道》诗:“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 陈毅 《冬夜杂咏·秋菊》:“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2).比喻艰难辛苦。《北齐书·文襄帝纪》:“犯危履难,岂避风霜。”《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随行两个家人,一个叫做 王恩 ,一个叫做 王惠 。多是经歷风霜、惯走江湖的人。” 杨朔 《香山红叶》:“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
(3).比喻峻厉严肃的内容。《西京杂记》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鸿烈》二十一篇……自云:‘字中皆挟风霜。’”《南齐书·崔祖思传》:“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
(4).比喻高洁坚贞的节操。《晋书·列女传赞》:“操洁风霜,誉流邦国。”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故 季路 学於 仲尼 ,厉风霜之节。”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姐六十寿序》:“吾尝閲 归熙甫 作 顾文康 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操。”
(5).比喻变迁的岁月。 汉 枚乘 《忘忧馆柳赋》:“弱丝清管,与风霜而共雕。” 唐 沈佺期 《游少林寺》诗:“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宋 林逋 《洞霄宫》诗:“风霜 唐 碣久,草木 汉 祠空。”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故人相向,还忆别几度风霜。”《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追悼冯志刚同志》:“国土沦丧,人命草菅苦备尝;八载风霜, 黑水 波涛如泪浆。”
(6).指御史之职。 唐 杜甫 《入衡州》诗:“扶颠待柱石,独坐飞风霜。” 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风霜,御史之任。”《文献通考·职官五三》:“御史臺, 龙朔 二年改为宪臺,门北闢,主阴杀也,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明 沈鲸 《双珠记·与珠觅珠》:“枫陛新瞻天仗,兰臺入手风霜。”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艰难辛苦。《北齐书·文襄帝纪》:“犯危履难,岂避风霜。”《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随行两个家人,一个叫做 王恩 ,一个叫做 王惠 。多是经歷风霜、惯走江湖的人。” 杨朔 《香山红叶》:“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
(3).比喻峻厉严肃的内容。《西京杂记》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鸿烈》二十一篇……自云:‘字中皆挟风霜。’”《南齐书·崔祖思传》:“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
(4).比喻高洁坚贞的节操。《晋书·列女传赞》:“操洁风霜,誉流邦国。”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故 季路 学於 仲尼 ,厉风霜之节。”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姐六十寿序》:“吾尝閲 归熙甫 作 顾文康 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操。”
(5).比喻变迁的岁月。 汉 枚乘 《忘忧馆柳赋》:“弱丝清管,与风霜而共雕。” 唐 沈佺期 《游少林寺》诗:“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宋 林逋 《洞霄宫》诗:“风霜 唐 碣久,草木 汉 祠空。”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故人相向,还忆别几度风霜。”《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追悼冯志刚同志》:“国土沦丧,人命草菅苦备尝;八载风霜, 黑水 波涛如泪浆。”
(6).指御史之职。 唐 杜甫 《入衡州》诗:“扶颠待柱石,独坐飞风霜。” 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风霜,御史之任。”《文献通考·职官五三》:“御史臺, 龙朔 二年改为宪臺,门北闢,主阴杀也,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明 沈鲸 《双珠记·与珠觅珠》:“枫陛新瞻天仗,兰臺入手风霜。” ——《漢語大詞典》
早 zǎo《國語辭典》
早 [ zǎo ]
名- 天刚亮的时候。如:「一大早」、「大清早」、「从早到晚」。
- 参见「早安 」条。
- 姓。如晋代有早衍。
- 晨间的。如:「早饭」、「早操」、「早班」。
- 较原时间提前的,未到预定时间的。如:「早退」、「急什么,离开演的时间还早呢!」《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 不晚。如:「天色还早,您多坐会儿吧!」
- 初时的、先时的。如:「早期」、「早稻」。
- 事情的发生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如:「我们早说好了。」、「他早走了。」
- 已经。宋·秦观〈阮郎归·退花新绿渐团枝〉词:「怨春春怎知,日长早被酒禁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刘官人谢了又谢,……到得城中,天色却早晚了。」
- 还未到适当时间的。如:「早婚」、「早夭」、「早产」。
- 到达某一程度还有段距离的。如:「你想赶上他,还早得很呢!」
温 ( 溫 ) wēn《國語辭典》
- 「温 」的异体字。
天 tiān《國語辭典》
天 [ tiān ]
名- 日月星辰所罗列的空间,即天空。如:「碧海青天」、「顶天立地」。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一昼夜的时间。如:「昨天」、「今天」、「大后天」、「一天」。
- 白天或一天中的某一段时间。如:「三天三夜」、「三更天」。宋·程颢〈春日偶成〉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 时节、季节。如:「春天」、「三伏天」、「黄梅天」。
- 气候。如:「晴天」、「阴天」、「大热天」、「下雨天」。
- 自然。如:「人定胜天」、「乐天知命」。《庄子·天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 指宇宙万物的主宰。有时指大自然、有时指命运、有时指天神等。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怨天,不尤人。」《书经·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指神灵所住的世界。如:「升天」、「归天」。
- 不可或缺或最重要的事物。如:「以夫为天」。《汉书·卷四十三·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时。如:「这项工作限你三十天时间完成,不得拖延。」
- 自然的、天然的。如:「天才」、「天险」、「天籁」、「天性」。
- 数目极大的。如:「天价」、「天量」、「天文数字」。
- 腾空架设的、驾于空中的。如:「天桥」、「天窗」、「天棚」。
- 很、非常。如:「天大的好消息」、「天大的新闻」。
气候(氣候)qì hòu
(1).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气候》:“《礼记·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 太昊 ,而定于 周公 也。’” 宋 陆游 《园中书触目》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2).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三国志·蜀志·周群传》:“ 羣 少受学於 舒 ,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 羣 , 羣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晋书·艺术传·戴洋》:“ 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 ,復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刘禹锡 《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3).指天气。 南朝 宋 谢惠连 《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唐顺之 《游遵化汤泉》诗:“絶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吴瞻泰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4).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餘年,方纔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5).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下:“ 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唐 元稹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6).指人的神态风貌。《三国志·吴志·朱然传》:“ 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餘皆质素。”《太平广记》卷四九○引《东阳夜怪录》:“ 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漢語大詞典》
(2).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三国志·蜀志·周群传》:“ 羣 少受学於 舒 ,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 羣 , 羣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晋书·艺术传·戴洋》:“ 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 ,復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刘禹锡 《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3).指天气。 南朝 宋 谢惠连 《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唐顺之 《游遵化汤泉》诗:“絶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吴瞻泰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4).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餘年,方纔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5).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下:“ 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唐 元稹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6).指人的神态风貌。《三国志·吴志·朱然传》:“ 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餘皆质素。”《太平广记》卷四九○引《东阳夜怪录》:“ 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漢語大詞典》
催 cuī《國語辭典》
催 [ cuī ]
动- 促使行动开始,或加速进行。如:「催生」、「时间到了,催他上车。」《文选·李密·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