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方吴会,人风似冉厖。
陆龟蒙〔唐代〕《忆袭美洞庭观步奉和次韵》
闻君游静境,雅具更摐摐。竹伞遮云径,藤鞋踏藓矼.
杖斑花不一,尊大瘿成双。水鸟行沙屿,山僧礼石幢。
已甘三秀味,谁念百牢腔。远棹投何处,残阳到几窗。
仙谣珠树曲,村饷白醅缸。地里方吴会,人风似冉厖。
探幽非遁世,寻胜肯迷邦。为读江南传,何贤过二庞。
杖斑花不一,尊大瘿成双。水鸟行沙屿,山僧礼石幢。
已甘三秀味,谁念百牢腔。远棹投何处,残阳到几窗。
仙谣珠树曲,村饷白醅缸。地里方吴会,人风似冉厖。
探幽非遁世,寻胜肯迷邦。为读江南传,何贤过二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地里 dì lǐ
(1).两地相距的里程。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抡》诗:“ 蜀 路江干窄, 彭 门地里遥。”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一行官兵已过 袁州 ,地里稍远。”《元史·历志一》:“又以西域、中原地里殊远,创为里差以增损之,虽东西万里,不復差忒。”
(2).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 唐 孙揆 《灵应传》:“余素諳其山川地里形势孤虚,遂引军夜出,去城百餘里,分布要害。”
(3).指地理之学。《新唐书·郑虔传》:“ 虔 学长於地里,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戎众寡无不详。”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本朝《九域志》……乞选有地里学者重修之。”
(4).区域;区划。 汉 贾谊 《新书·制不定》:“以 高皇 之明圣威武也,既抚天下,即天子之位,而大臣为逆者,乃几十发,地里早定,岂有此变。” ——《漢語大詞典》
(2).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 唐 孙揆 《灵应传》:“余素諳其山川地里形势孤虚,遂引军夜出,去城百餘里,分布要害。”
(3).指地理之学。《新唐书·郑虔传》:“ 虔 学长於地里,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戎众寡无不详。”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本朝《九域志》……乞选有地里学者重修之。”
(4).区域;区划。 汉 贾谊 《新书·制不定》:“以 高皇 之明圣威武也,既抚天下,即天子之位,而大臣为逆者,乃几十发,地里早定,岂有此变。” ——《漢語大詞典》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名-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 区域。如:「地方」、「远方」。
-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吴会(吴會)wú huì
(1). 秦 汉 会稽 郡治在 吴县 ,郡县连称为 吴会 。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吴会》:“ 西汉 时 会稽 郡治本在 吴县 ,时俗以郡县连称,故云 吴会 。”
(2). 东汉 分 会稽郡 为 吴 会稽 二郡,并称 吴 会 。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 吴会 。《后汉书·蔡邕传》:“ 邕 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 会 。”《三国志·吴志·孙贲传》:“时 策 已平 吴 会 二郡。” 宋 苏轼 《喜刘景文至》诗:“平生所乐在 吴 会 ,老死欲葬 杭 与 苏 。”《金史·完颜纲传》:“僭称位号,偷生 吴 会 。”
唐 以后,俗亦称 平江府 (今 江苏 苏州 )为 吴会 。 元 陆友仁 《吴中旧事》:“府署之南名 吴会坊 。”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世多称 平江 为 吴会 ,意谓 吴 为东南一都会也。自 唐 以来如此,今郡中有 吴会亭 ,府治前有 吴会坊 。” ——《漢語大詞典》
(2). 东汉 分 会稽郡 为 吴 会稽 二郡,并称 吴 会 。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 吴会 。《后汉书·蔡邕传》:“ 邕 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 会 。”《三国志·吴志·孙贲传》:“时 策 已平 吴 会 二郡。” 宋 苏轼 《喜刘景文至》诗:“平生所乐在 吴 会 ,老死欲葬 杭 与 苏 。”《金史·完颜纲传》:“僭称位号,偷生 吴 会 。”
唐 以后,俗亦称 平江府 (今 江苏 苏州 )为 吴会 。 元 陆友仁 《吴中旧事》:“府署之南名 吴会坊 。”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世多称 平江 为 吴会 ,意谓 吴 为东南一都会也。自 唐 以来如此,今郡中有 吴会亭 ,府治前有 吴会坊 。” ——《漢語大詞典》
人风(人風)rén fēng
民风,民情。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説,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清 方苞 《原人》下:“则其时政事必少修明焉,人风必少淳实焉。”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动-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冉 rǎn《國語辭典》
冉 [ rǎn ]
副- 参见「[[冉冉]]」条。
- 龟甲的边缘。《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元龟岠冉长尺二寸。」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冉求。
厖 máng《國語辭典》
厖 [ páng ]
形- 大。《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湛恩厖鸿,易丰也。」唐·李善·注:「厖、鸿,皆大也。」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天锡皇帝,厖臣硕辅。」
- 杂乱。如:「厖杂」。《书经·周官》:「推贤让贤,庶官乃和,不和政厖。」唐·皮日休〈忆洞庭观步十韵〉:「仙犬声音古,遗民意绪厖。」
厖 [ máng ]
形- 丰厚。如:「敦厖自劝」、「隆厖之封」。
- 昏昧。如:「厖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