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弟子称文学,五马诸侯是绣衣。
月照疏林惊鹊飞,羁人此夜共无依。青门旅寓身空老,
白首头陀力渐微。屡向曲池陪逸少,几回戎幕接玄晖。
四科弟子称文学,五马诸侯是绣衣。江雁往来曾不定,
野云摇曳本无机。修行未尽身将尽,欲向东山掩旧扉。
白首头陀力渐微。屡向曲池陪逸少,几回戎幕接玄晖。
四科弟子称文学,五马诸侯是绣衣。江雁往来曾不定,
野云摇曳本无机。修行未尽身将尽,欲向东山掩旧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四科 sì kē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漢語大詞典》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漢語大詞典》
弟子 dì zǐ
(1).为人弟者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易·师》:“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邢昺 疏:“男子后生为弟。言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者,皆上之人置师以教之。”
(2).学生。《论语·雍也》:“ 哀公 问曰:‘弟子孰为好学?’”《仪礼·士相见礼》:“与老者言,言使弟子。” 贾公彦 疏引 雷次宗 云:“学生事师,虽无服,有父兄之恩,故称弟子也。”《后汉书·张酺传》:“帝先备弟子之仪,使 酺 讲《尚书》一篇,然后脩君臣之礼。” 宋 叶适 《郭府君墓志铭》:“所得非一师,为之师者多自以为不及也, 澄 犹执弟子礼恭甚。”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双髻道人》:“愿委贄为弟子,肯收録否?”按,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 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节:“今文经学是官学……如 蔡玄 教授经学,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常有千人。”
(3).称道教、佛教的徒众。亦为徒众、信徒自称。《后汉书·皇甫嵩传》:“ 鉅鹿 张角 自称‘大贤良师’,奉事 黄 老 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説以疗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僧 法聪 ,是这 普救寺 法本 长老座下弟子。”《水浒传》第九十回:“长老説罢,唤过 鲁智深 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西游记》第五二回:“童儿叩头道:弟子在丹房里拾得一粒丹。”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大慈大悲的 观世音 ,弟子吃斋唸佛,谢你老人家保佑了我的儿子。”
(4).弟弟的儿子。《后汉书·应劭传》:“弟子 瑒璩 ,并以文才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邓攸 始避难,於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卷六:“ 开元 二年, 玄宗 ……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至今谓优女为弟子,命伶魁为乐营将者,此其始也。” 清 孙枝蔚 《题梨园图》诗:“弟子教成月娥笑,能得花前听几回!”
(6). 宋 元 时也用以称妓女。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近世择姿容,习歌舞,迎送使客侍宴女子,谓之弟子,其魁谓之行首。”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卖弄的有伎俩,卖弄的有艳姿,则落的临老来呼弟子。”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一折:“恋着那送旧迎新泼弟子。” ——《漢語大詞典》
(2).学生。《论语·雍也》:“ 哀公 问曰:‘弟子孰为好学?’”《仪礼·士相见礼》:“与老者言,言使弟子。” 贾公彦 疏引 雷次宗 云:“学生事师,虽无服,有父兄之恩,故称弟子也。”《后汉书·张酺传》:“帝先备弟子之仪,使 酺 讲《尚书》一篇,然后脩君臣之礼。” 宋 叶适 《郭府君墓志铭》:“所得非一师,为之师者多自以为不及也, 澄 犹执弟子礼恭甚。”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双髻道人》:“愿委贄为弟子,肯收録否?”按,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 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节:“今文经学是官学……如 蔡玄 教授经学,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常有千人。”
(3).称道教、佛教的徒众。亦为徒众、信徒自称。《后汉书·皇甫嵩传》:“ 鉅鹿 张角 自称‘大贤良师’,奉事 黄 老 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説以疗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僧 法聪 ,是这 普救寺 法本 长老座下弟子。”《水浒传》第九十回:“长老説罢,唤过 鲁智深 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西游记》第五二回:“童儿叩头道:弟子在丹房里拾得一粒丹。”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大慈大悲的 观世音 ,弟子吃斋唸佛,谢你老人家保佑了我的儿子。”
(4).弟弟的儿子。《后汉书·应劭传》:“弟子 瑒璩 ,并以文才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邓攸 始避难,於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卷六:“ 开元 二年, 玄宗 ……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至今谓优女为弟子,命伶魁为乐营将者,此其始也。” 清 孙枝蔚 《题梨园图》诗:“弟子教成月娥笑,能得花前听几回!”
(6). 宋 元 时也用以称妓女。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近世择姿容,习歌舞,迎送使客侍宴女子,谓之弟子,其魁谓之行首。”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卖弄的有伎俩,卖弄的有艳姿,则落的临老来呼弟子。”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一折:“恋着那送旧迎新泼弟子。” ——《漢語大詞典》
称文(称文)
宋书乐志止戈曰武经纬称文 ——《韵府拾遗 文韵》
学 ( 學 ) xué
学 [ xué ]
-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
-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
-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五马(五馬)wǔ mǎ
(1).《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汉 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匹马驾辕,因借指太守的车驾。 唐 钱起 《送张中丞赴桂州》诗:“云衢降五马,林木引双旌。” 宋 梅尧臣 《送胥太傅湖州倅》诗:“不羡乘五马,却逢 罗敷 羞。”
(2).太守的代称。 唐 白居易 《西湖留别》诗:“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明 许目昌 《水浒记·遣讯》:“五马喜通麻,相府威权大。” 清 赵翼 《送邑侯高松亭调任宿迁》诗:“相期迁五马,重布 晋陵 春。” ——《漢語大詞典》
(2).太守的代称。 唐 白居易 《西湖留别》诗:“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明 许目昌 《水浒记·遣讯》:“五马喜通麻,相府威权大。” 清 赵翼 《送邑侯高松亭调任宿迁》诗:“相期迁五马,重布 晋陵 春。” ——《漢語大詞典》
诸侯(諸侯)zhū hóu
(1).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易·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史记·五帝本纪》:“於是 轩辕 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官爵封建·诸侯》:“《帝王世纪》曰: 女媧 未有诸侯,有 共工氏 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 炎帝 世,乃有诸侯, 风沙氏 叛, 炎帝 修德, 风沙 之民自攻其君,则建侯分土自 炎帝 始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为了统治广阔的被征服地区, 周 初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即‘封邦建国’……相传 武王 、 周公 、 成王 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其中, 武王 的兄弟十五人(一说十六人),同姓四十人。”
(2).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阳 ,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南史·循吏传序》:“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 五代 诸侯跋扈,枉法杀人,主家得自杀其奴僕。” 清 吴伟业 《儒将》诗:“ 河 朔功名指顾收,身兼使相领诸侯。”
(3).星名。《史记·天官书》:“门内六星,诸侯。” 张守节 正义:“内五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云诸侯五星在东井北河,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阴阳,察得失。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为天子定疑议也。” ——《漢語大詞典》
(2).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阳 ,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南史·循吏传序》:“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 五代 诸侯跋扈,枉法杀人,主家得自杀其奴僕。” 清 吴伟业 《儒将》诗:“ 河 朔功名指顾收,身兼使相领诸侯。”
(3).星名。《史记·天官书》:“门内六星,诸侯。” 张守节 正义:“内五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云诸侯五星在东井北河,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阴阳,察得失。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为天子定疑议也。”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绣衣(繡衣)xiù yī
(1).彩绣的丝绸衣服。古代贵者所服。今多指饰以刺绣的丝质服装。《左传·闵公二年》:“﹝ 卫懿公 ﹞与夫人绣衣,曰:‘听於二子!’”《南史·崔祖思传》:“ 东阿 妇以绣衣赐死, 王景兴 以折米见誚。” 元 萨都剌 《鹦鹉曲》:“ 双成 小立各宫样,绣衣乌帽 高将军 。”
(2).见“ 绣衣直指 ”。 ——《漢語大詞典》
(2).见“ 绣衣直指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