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汤生气象,珠玉霏谭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金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莫惜金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塞垣 sāi yuán
(1).本指 汉 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 长城 ;边关城墙。 汉 蔡邕 《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 秦 筑长城, 汉 起塞垣,所以别外内异殊俗也。”《文选·鲍照〈东武吟〉》:“始随 张校尉 ,占募到 河 源;后逐 李轻车 ,追虏穷塞垣。” 张铣 注:“塞垣, 长城 也。” 金 元好问 《发南楼度雁门关》诗之二:“总为古来征戍苦,宿云常傍塞垣低。” 明 何景明 《陇右行送徐少参》:“ 陇右 地, 长安 西行一千里, 秦 日 长城 号塞垣, 汉 时故郡称 天水 。”
(2).指北方边境地带。 前蜀 韦庄 《送人游并汾》诗:“风雨萧萧欲暮秋,独携孤剑塞垣游。”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两宫何处?塞垣祗隔 长江 ,唾壶空击悲歌缺。”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请於塞垣无事之时,抽调镇兵一枝两枝至京师,令大臣於教场閲视其果练与否而明詔严赏罚之。” ——《漢語大詞典》
(2).指北方边境地带。 前蜀 韦庄 《送人游并汾》诗:“风雨萧萧欲暮秋,独携孤剑塞垣游。”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两宫何处?塞垣祗隔 长江 ,唾壶空击悲歌缺。”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请於塞垣无事之时,抽调镇兵一枝两枝至京师,令大臣於教场閲视其果练与否而明詔严赏罚之。” ——《漢語大詞典》
秋草
唐 李益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唐 戴叔伦 过贾谊旧居 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
唐 元稹 酬杨司业十二兄早秋述情见寄 秋草古胶庠,寒沙废宫苑。
唐 刘禹锡 赠别君素上人诗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
唐 李绅 姑苏台杂句 灵岩香径掩禅扉,秋草荒凉遍落晖。
唐 杜牧 忆游朱坡四韵 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
唐 郑谷 送进士吴延保及第后南游 吟看秋草出关去,逢见故人随计来。
唐 罗隐 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 关防秋草白,城壁晚峰青。
唐 子兰 太平坊寻裴郎中故宅 昔年住此何人在,满地槐花秋草生。 ——《骈字类编》
唐 戴叔伦 过贾谊旧居 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
唐 元稹 酬杨司业十二兄早秋述情见寄 秋草古胶庠,寒沙废宫苑。
唐 刘禹锡 赠别君素上人诗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
唐 李绅 姑苏台杂句 灵岩香径掩禅扉,秋草荒凉遍落晖。
唐 杜牧 忆游朱坡四韵 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
唐 郑谷 送进士吴延保及第后南游 吟看秋草出关去,逢见故人随计来。
唐 罗隐 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 关防秋草白,城壁晚峰青。
唐 子兰 太平坊寻裴郎中故宅 昔年住此何人在,满地槐花秋草生。 ——《骈字类编》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报 ( 報 ) bào
报 [ bào ]
-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
-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
-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
-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形-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 压抑。如:「怨气难平」。
-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动-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安好 ān hǎo
平安。常用以表示祝愿。《三侠五义》第四七回:“ 包公 搀扶起来,请了父母的安好,候了兄嫂的起居。”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 景宋 也安好的,但忙于照看小孩。”如:敬祝安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