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口店口店,念念心常玷;

乔吉元代〕《【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_自适黄花开

自适

黄花开数朵,翠竹栽些个。农桑事上熟,名利场中捋。禾黍小庄科,篱落棱鸡鹅。五亩清闲地,一枚安乐窝。行呵,官大忧愁大;藏呵,田多差役多。

忆别

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清江天水笺,白雁云烟字。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两鬓丝。

戏题

喜蛛丝漫占,灵鹊声难验。秋奁妆不忺,夜烛花无艳。愁月淡窥檐,泪雨冷侵帘。冉冉香消渐,纤纤玉减尖。口店口店,念念心常玷;厌厌,渐渐病越添。

回省

身离丹凤阙,梦入黄鸡社。桔槔地面宽,傀儡排场热。名利酒吞蛇,富贵梦迷蝶。蚁阵攻城破,蜂衙报日斜。豪杰,几度花开谢,痴呆,三分春去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念念

口 kǒu《國語辭典》

口 [ kǒu ]

  1. 人或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如:「张口」、「闭口」、「守口如瓶」。《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也称为「嘴」。
  2. 器物纳入取出的地方。如:「枪口」、「瓶口」。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
  3. 内外相通的出入处。如:「港口」、「门口」、「巷口」、「海口」。
  4. 关隘。常用于地名。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
  5. 兵器或工具上的锋刃。如:「刀口」、「剑口」。
  6. 破裂的地方。如:「伤口」、「裂口」、「缺口」。
  7. 量词:➊ ​ 计算人数的单位。如:「一家八口」。➋ ​ 计算牲畜数量的单位。相当于「只」、「头」。如:「三口猪」。➌ ​ 计算器物数量的单位。如:「两口锅子」、「一口钢刀」、「一口枯井」。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店 diàn《國語辭典》

店 [ diàn ]

  1. 陳列貨物以出售的地方。如:「布店」、「商店」、「書店」、「連鎖店」。
  2. 旅館。如:「住店」。宋·蘇軾〈岐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常〉詩:「野店初嘗竹葉酒,江雲欲落豆秸灰。」
念念 niàn niàn
(1).一个心念接一个心念;每一个心念。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邪!”《西游记》第二七回:“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2).引申为一心一意。 吴樾 《〈暗杀时代〉自序》:“予于是念念欲杀尽此辈。”
(3).佛教语。谓极短的时间,犹言刹那。《百喻经·病人食雉肉喻》:“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宋 苏轼 《龟山辩才师》诗:“此身念念浮云改,寄语长 淮 今好在。”
(4).读一读。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二四章:“ 老杨 谦虚说:‘我念念可以,讲解可不行呵。’”  ——《漢語大詞典》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玷 diàn《國語辭典》

玷 [ diàn ]

  1. 玉上的瑕疵、斑点。《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2. 缺点、过失。《诗经·大雅·抑》:「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却拜个团头做岳丈,可不是终身之玷!」
  1. 辱、弄污。如:「玷污」、「有玷家声」。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清·蒋士铨《冬青树·第○出》:「惜朝内无人匡谏,以致成彼高名,玷俺君德。」
  2. 谦词。忝辱之意。如:「久玷官职,又无政绩,实在汗颜!」唐·杜甫〈春日江村〉诗五首之三:「岂知牙齿落,名玷荐贤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