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冉冉残年迫耄期,肱虽三折未成医。

陆游宋代〕《纵笔

冉冉残年迫耄期,肱虽三折未成医。
北山愚公世方笑,东郭顺子吾所师。
万里元非破贼手,一生无奈造物儿。
梅雨初晴湖水满,未妨把酒细哦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冉冉残年耄期三折

冉冉 rǎn rǎn
(1).渐进貌。形容时光渐渐流逝。《文选·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吕向 注:“冉冉,渐渐也。” 三国 魏 吴质 《答魏太子笺》:“日月冉冉,岁不我与。” 宋 张孝祥 《忆秦娥》词:“年华冉冉惊离索,惊离索,倩春留住,莫教摇落。” 明 何景明 《短歌行》:“冉冉秋序,肃肃霜露,蓄我旨酒,召我亲故。”
(2).渐进貌。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 晋 葛洪 《神仙传·栾巴》:“﹝ 巴 ﹞即平坐却入壁中去,冉冉如云气之状,须臾失 巴 所在。”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 郁达夫 《病后访担风先生有赠》诗:“冉冉浮云日影黄, 维摩 病后气凋丧。”
(3).柔弱下垂貌。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晋祠》:“ 晋 人须识 汉 史美,冉冉青髯似緑蒲。”《红楼梦》第一回:“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
(4).形容柔媚美好。 汉 蔡邕 《青衣赋》:“叹兹窈窕,生于卑微……脩长冉冉,硕人其頎。”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
(5).迷离貌。 宋 范成大 《秋日杂兴》诗之二:“西山在何许?冉冉紫翠间。”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怀伯兄五十韵》:“箩村深冉冉,桃涧碧娟娟。”
(6).缠绵貌。 唐 刘长卿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诗:“边心冉冉乡人絶,寒色青青战马多。” 宋 张孝祥 《虞美人·别立之》词:“重湖风月,九秋天气,冉冉清愁如织。”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乡正》:“通判 陈公钢 愷悌宜民,死无餘藏,而故民怀思冉冉。”
(7).匆忙貌。 南朝 梁 何逊 《聊作百一体》:“生途稍冉冉,逝水日滔滔。” 宋 王安石 《江南》诗:“冉冉欲何补,纷纷为此劳。” 宋 叶适 《吴参议挽歌词》:“冉冉试百巧,栖栖终一丘。”
(8).光亮闪动貌。 唐 元稹 《会真诗三十韵》:“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唐 温庭筠 《偶题》诗:“画明金冉冉,筝语玉纤纤。” 宋 黄机 《喜迁莺》词:“冉冉波光,辉辉烟影,空翠溼霑襟袖。”  ——《漢語大詞典》
残年(殘年)cán nián
(1).一生将尽的年月。多指人的晚年。《列子·汤问》:“以残年餘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唐 韩愈 《左迁至兰关示侄孙湘》诗:“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兄弟俩一同走到 华山 去,吃些野果和树叶来送自己的残年。”
(2).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二刻拍案惊奇》卷四:“看看残年将尽, 纪老三 果然来买年货。”《说唐》第六回:“且过了残年,到二月中,天时和暖,送兄回去。”  ——《漢語大詞典》
迫 pò/pǎi《國語辭典》

迫 [ pò ]

  1. 接近。《說文解字·辵部》:「迫,近也。」《楚辭·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令,望崦嵫而勿迫。」《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涉旬月,迫冬季。」
  2. 強逼。如:「壓迫」、「被迫投降」。《左傳·哀公十五年》:「迫孔悝於廁,強盟之。」《莊子·刻意》:「感而後應,迫而後動。」
  3. 催促。晉·陶淵明〈雜詩〉:「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唐·杜甫〈戲題畫山水圖歌〉:「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4. 摧殘、殘害。《呂氏春秋·仲春紀·貴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
  1. 狹窄。《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傳》:「當今西州地埶局迫,人兵離散,易以輔人,難以自建。」
  2. 困窘。宋·蘇軾〈杭州上執政書〉二首之一:「計窮理迫,須至控告。」
  1. 危急、緊急。如:「迫不及待」、「迫切需要」。《莊子·山木》:「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相棄。」
耄期 mào qī
高年。《书·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 孔 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言己年老,厌倦万机。”《孔子家语·观乡射》:“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称道不乱者,在此位也。” 清 姚鼐 《张贞女传》:“行必久而后信,女子固然;非耄期不乱者,曷以为士乎哉?”  ——《漢語大詞典》
肱 gōng《國語辭典》

肱 [ gōng ]

  1. 胳膊。或单指肩臂相连处至腕的部分。《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三折 sān zhé
指三折笔。 唐太宗 《笔法诀》:“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圆法》:“上点如右足立定,取力下屈如右股三折。”参见“ 三折笔 ”。
(1).多次受挫。《史记·魏世家》:“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唐 张说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诗:“志阐三折后,愁值二毛前。” 清 龚自珍 《知归子赞》:“於斯时也,猝焉而与其向者灵异智慧之心遇,遇而不逝,乃决定其心,盖三累三折之势,知有佛矣。”
(2).指路途多次转折。 南朝 梁 沈约 《白马篇》:“赤坂途三折,龙堆路九盘。”
(3).指三折肱。 唐 刘禹锡 《学阮公体》诗之一:“百胜虑无敌,三折乃良医。” 宋 张耒 《赠无咎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医肱待三折,剑铁要百炼。”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医 ( 醫 ) yī
医 [ yī ]
  1. 治病:~疗。~术。~务。~道。
  2. 治病的人:~士。~生。~德。
  3. 治病的科学:西~。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