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秦 qín《國語辭典》
秦 [ qín ]
名- 朝代名。参见「秦朝 」条。
- 大陆地区陕西省的简称。
- 姓。如宋代有秦观。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名-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斯 sī《國語辭典》
斯 [ sī ]
动- 劈裂、析分。《说文解字·斤部》:「斯,析也。」《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 距离。《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 此、这个、这里。用于文言文。如:「生于斯,长于斯。」、「斯人」、「以至于斯」。
- 则、就。用于文言文。《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淮南子·本经》:「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
- 之、的。《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 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呢」。《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呵」、「啊」。《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 是。用于倒装句。《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 尽、都。《书经·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斯从。
汉 ( 漢 ) hàn
汉 [ hàn ]
- 水名。汉水,又称汉江,源出陕西省西南部,流经陕西省、湖北省,在武汉市入长江。
- 天河:银~。云~。气冲霄~。
- 成年男人:~子。老~。
- 汉族,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
- 汉语的简称:英~辞典。
- 中国朝代名:(❶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公元前206-公元220年。❷五代之一,刘知远所建立,公元947-950年,史称后汉。)。
- 姓。
蔡 cài《國語辭典》
蔡 [ cài ]
名- 野草。《说文解字·艸部》「蔡」字·清·段玉裁·注:「草生之散乱也。」《文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剌,昆虫毒噬。」
- 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唐·元稹〈芳树〉诗:「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
-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位于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带。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蔡墨。
蔡 [ sà ]
动- 流放、放逐。《左传·昭公元年》:「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晋·杜预·注:「蔡,放也。」
邕 yōng《國語辭典》
邕 [ yōng ]
名- 周围被水环绕的都城。《说文解字·巛部》:「邕,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
- 堵塞。《集韵·上声·肿韵》:「壅,堨塞也。或作邕。」《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长平馆西岸崩,邕泾水不流。」同「壅 」。
- 和乐的。《汉书·卷五八·儿宽传》:「上元甲子,肃邕永享。」唐·颜师古·注:「邕,和也。」《晋书·卷八八·孝友传·桑虞传》:「虞五世同居,闺门邕穆。」
中间(中間)zhōng jiān
(1).两者(人或地、时、物)之间;当中。《礼记·曲礼上》:“离立者不出中间。” 郑玄 注:“离,两也。” 唐 杜牧 《献记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絶,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宋 杨万里 《彭少初字序》:“吾友 安福 彭仲庄 ,少同学且同志,中间合而离,离而合者三十年。”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中间挟着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
(2).介绍。《孔子家语·致思》:“ 由 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王肃 注:“中间谓绍介也。”
(3).里面。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七:“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 宋 蒋捷 《声声慢·秋声》词:“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4).房屋内居中的房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建 奎章阁 于西宫, 兴圣殿 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
(5).犹言之间或“在……过程中”。表时态。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 香儿 取酒。俄尔中间,擎一大鉢,可受三升已来。”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説话中间,可早来到门首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于词咏。”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
(6).指中间派。 周恩来 《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大致的情况仍然存在着三个营垒:抗日、降日、中间。”
间隔。《战国策·韩策二》:“ 韩 与 魏 ,中间不远。”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漢語大詞典》
(2).介绍。《孔子家语·致思》:“ 由 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王肃 注:“中间谓绍介也。”
(3).里面。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七:“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 宋 蒋捷 《声声慢·秋声》词:“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4).房屋内居中的房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建 奎章阁 于西宫, 兴圣殿 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
(5).犹言之间或“在……过程中”。表时态。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 香儿 取酒。俄尔中间,擎一大鉢,可受三升已来。”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説话中间,可早来到门首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于词咏。”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
(6).指中间派。 周恩来 《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大致的情况仍然存在着三个营垒:抗日、降日、中间。”
间隔。《战国策·韩策二》:“ 韩 与 魏 ,中间不远。”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漢語大詞典》
作者 zuò zhě
(1).创始之人。《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2).称在艺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五代 贯休 《读刘得仁贾岛集》诗之一:“二公俱作者,其奈亦迂儒。”
(3).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还治讽采所著,观省英瑋,实赋颂之宗,作者之师也。”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秦 有 李斯 汉 蔡邕 ,中间作者絶不闻。” 清 朱彝尊 《摸鱼子》词:“《乐章》《琴趣》三千调,作者古今能几?” 孙犁 《澹定集·大星陨落》:“作者狭隘,其作嚣嚣。”
(4).《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邢昺 疏:“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作,为也,言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称隐逸之士。《后汉书·逸民传序》:“ 汉室 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藴藉义愤深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杨雄 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违患之远也……盖録其絶尘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后汉书·黄琼传》:“伏见处士 巴郡 黄错 、 汉阳 任棠 ,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至。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 李贤 注引《论语》:“作者七人。”
指工匠、役夫。《韩非子·解老》:“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史记·平準书》:“当是时, 汉 通 西南夷 道,作者数万人。”《隋书·杨素传》:“寻令 素 监 仁寿宫 , 素 遂夷山堙谷,督役严急,作者多死。” ——《漢語大詞典》
(2).称在艺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五代 贯休 《读刘得仁贾岛集》诗之一:“二公俱作者,其奈亦迂儒。”
(3).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还治讽采所著,观省英瑋,实赋颂之宗,作者之师也。”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秦 有 李斯 汉 蔡邕 ,中间作者絶不闻。” 清 朱彝尊 《摸鱼子》词:“《乐章》《琴趣》三千调,作者古今能几?” 孙犁 《澹定集·大星陨落》:“作者狭隘,其作嚣嚣。”
(4).《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邢昺 疏:“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作,为也,言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称隐逸之士。《后汉书·逸民传序》:“ 汉室 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藴藉义愤深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杨雄 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违患之远也……盖録其絶尘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后汉书·黄琼传》:“伏见处士 巴郡 黄错 、 汉阳 任棠 ,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至。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 李贤 注引《论语》:“作者七人。”
指工匠、役夫。《韩非子·解老》:“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史记·平準书》:“当是时, 汉 通 西南夷 道,作者数万人。”《隋书·杨素传》:“寻令 素 监 仁寿宫 , 素 遂夷山堙谷,督役严急,作者多死。” ——《漢語大詞典》
寂 jì《國語辭典》
寂 [ jí ]
形- 静。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元·张可久〈一 枝花·长天落彩霞套·梁州〉曲:「万籁寂,四山静。」
- 冷清、孤单。如:「孤寂」、「寂寥」、「寂寞」。
- 佛教称僧尼死亡为「寂」。如:「圆寂」。《景德传灯录·卷四·嵩岳慧安国师》:「偃身而寂。」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 出名,有名望:~人。~达。
- 名声:令~(好名声)。丑~。
-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