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团花翠壁琉璃滑,狼藉珠玑醉不知。

段克己宋代〕《花木八咏 其三 荷叶露

仗下华清赐浴时,温泉香腻洗凝脂。团花翠壁琉璃滑,狼藉珠玑醉不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团花翠壁琉璃狼藉珠玑

团花(團花)tuán huā
四周呈放射状或旋转式的圆形装饰纹样。古代铜器、陶瓷器、织绣品以及现代某些丝绸织品上常有此种花饰。 宋 范成大 《霜天晓角》词:“少年豪纵,袍锦团花凤。”《儒林外史》第一回:“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  ——《漢語大詞典》
翠壁
唐 邵升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沁园佳丽夺蓬瀛,翠壁红泉绕上京。
唐 杜甫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
唐 鲍溶 途中旅思二首 其一 峨峨西天岳,锦绣明翠壁。
唐 张乔 青鸟泉 有声悬翠壁,无势下丹霄。
唐 皮日休 太湖诗 其八 缥缈峰 翠壁内有室,叩之虚䃔䃧。
唐 徐铉 送孟宾于员外还新淦 题诗翠壁称逋客,采药春畦狎老农。
宋 苏轼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 仙游潭五首·潭 其五 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
宋 陈与义 岸帻 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骈字类编》
琉璃 liú lí
亦作“瑠璃”。
(1).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鷄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西京杂记》卷一:“杂厠五色琉璃为劎匣。” 宋 戴埴 《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踰於众玉,其色不常。”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瑠璃榻,翡翠楼,手捲真珠上玉钩。”
(2).指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西京杂记》卷二:“﹝ 昭阳殿 ﹞窻扉多是緑琉璃。”《隋书·何稠传》:“时中国久絶瑠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 稠 以緑瓷为之,与真不异。”《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百寺,琉璃为甓,错以金银,丹彩紫鑛涂地,覆以锦罽,王居亦如之。” 清 唐孙华 《东岳庙》诗:“我来瞻庙貌,碧瓦琉璃光。”
(3).指玻璃。《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於是採矿山中,於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於西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瑠璃瓶》:“瑠璃为器,岂復容坚物振触?”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琉璃》:“俗所用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铅锡和以药而成,其来自西洋者较厚而白, 中国 所製,则脆薄而色微青。”
(4).诗文中常以喻晶莹碧透之物。 唐 杜甫 《渼陂行》:“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此喻碧波。 宋 苏轼 《赠眼医王生彦若》诗:“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此喻眼球。 宋 胡仲弓 《中秋望月呈诸友》诗:“长空万里琉璃滑,冰轮碾上黄金闕。”此喻晴空。 清 纳兰性德 《早春雪后同姜西溟作》诗:“瑠璃一万片,映彻 桑乾河 。”此喻雪。
(5).指玻璃灯。 宋 叶适 《赵振文传借琉璃灯铺写山水人物》诗:“古称浄琉璃,物现我常寂。”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途逅》:“归来愁日暮,孤影对琉璃。”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院内设松亭,奉天地供案,繫天灯,掛琉璃。”  ——《漢語大詞典》
滑 huá《國語辭典》

滑 [ huá ]

  1. 顺溜、不凝滞。如:「光滑」。唐·杜甫〈水会渡〉诗:「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
  2. 狡诈、虚浮不实在。如:「滑头」。《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郅都传》:「为人上,操下如束湿薪,滑贼任威。」汉·王充《论衡·正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
  1. 在光溜的物体表面溜动。如:「滑冰」、「滑雪」、「滑了一跤」。
  1. 姓。如汉代有滑典。

滑 [ gǔ ]

  1. 参见「滑稽 」条。
狼藉 láng jí
亦作“ 狼籍 ”。
(1).纵横散乱貌。《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 唐 元稹 《夜坐》:“孩提万里何时见?狼籍家书卧满牀。” 清 翟灏 《通俗编·兽畜》:“﹝ 苏鶚 《演义》﹞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 朱自清 《背影》:“到 徐州 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指多而散乱堆积。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屯田广远,仓蓄狼籍,一虏为盗,恐成大忧。”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故虽粟米狼藉,而终岁之用,犹苦其不给。”
(3).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后汉书·张酺传》:“﹝ 竇景 ﹞遣掾 夏猛 私谢 酺 曰:‘ 郑据 小人,为所侵冤。闻其儿为吏,放纵狼藉。取是曹子一人,足以惊百。’”《旧唐书·刘崇鲁传》:“前日 杜太尉 狼籍,为朝廷深耻。”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汉武 遣绣衣直指, 桓帝 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盗贼公行,出於无术,行此下策。”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初集·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咸不平,声名益狼籍。”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声名狼藉了,还有人要我教书吗?”
(4).形容困厄、窘迫。 宋 司马光 《遗表》:“今溃败失亡,狼藉如此,而建议行师之人,晏然曾无愧畏,或更蒙宠任。”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鬱鬱不得志,而狼籍以死者比比矣。”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三集·西泠太瘦生偶记》:“狼籍烟花十七春,不堪回首堕红尘。”
(5).犹糟蹋。 唐 李商隐 《杂纂》:“狼籍米穀。”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六折:“谢贤王肯作媒,劳重恁牵傀儡,可惜狼藉了 王阳 气力。”《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 范道 在寺多年,一世奉斋,并不敢有一毫贪慾,也不敢狼籍天物。”
(6).犹折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縲繫数十人而狼籍之耳。” 何垠 注:“狼籍之,言磨折之至於惫也。”《天雨花》第二五回:“可怜儿女犹髫少,离却娘亲怎得生?当然狼籍都断送,絶了亡夫后代根。”  ——《漢語大詞典》
珠玑(珠璣)zhū jī
(1).珠宝,珠玉。《墨子·节葬下》:“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璣比乎身。”《文选·扬雄〈长杨赋〉》:“后宫贱瑇瑁而疏珠璣。” 李善 注:“字书曰‘……璣,小珠也。’” 宋 丘崇 《洞仙歌·辛卯元夕》词:“有多少佳丽事,堕珥遗簪,芳径里瑟瑟珠璣翠羽。” 清 钮琇 《觚賸·石言》:“珠璣犀象珍怪难得之物,美则美矣……而於我乎何有?”
(2).比喻美好的诗文绘画等。 唐 方干 《赠孙百篇》诗:“羽翼便从吟处出,珠璣续向笔头生。”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夫人闻知 苏軾 胸怀锦绣,口吐珠璣,有贯世之才。” 清 黄鷟来 《题黎于郑为杨舒文画山水册页》诗:“寻常尺幅那復得,况乃连册浮珠璣。”
(3).诗文中常以比喻晶莹似珠玉之物。 宋 刘克庄 《朝天子》词:“宿雨频飘洒……终朝连夜,有珠璣鸣瓦。”此指水珠。 宋 杨万里 《食鸡头》诗:“要啄稻粟无半粒,只教满頷饱珠璣。”此指芡实。 元 鲁贞 《余宗旸来访值雪留三日次韵》:“谁散珠璣北斗南,下方臺殿玉华含。”此指雪珠。
(4).形容声音婉转、清脆。 宋 徽宗 《宫词》之九一:“细筝百宝间生辉,玉柱成行雁自飞;对酒僊姿旹一按,十三絃上迸珠璣。”  ——《漢語大詞典》
醉 zuì《國語辭典》

醉 [ zuì ]

  1. 饮酒过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2. 沉迷、迷恋。如:「沉醉」、「心醉」、「陶醉」。
  1. 喝酒过多而神志模糊的样子。如:「醉汉」、「烂醉如泥」。
  2. 用酒浸渍的。如:「醉虾」、「醉鸡」。《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