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田里诵卢公,儿童知国华。

楼钥宋代〕《分韵送卢国华福建提刑得华字

卢侯场屋声,天马腾渥洼。
残膏沾后人,奇芬吐天葩。
来踏九陌尘,去种河阳花。
向来再去国,盛山建高牙。
平生长者誉,静笃语不哗。
古井绝微波,璞玉无纤瑕。
使星照蜀道,惠爱流三巴。
吏奸赖刮磨,民瘼烦搔爬。
田里诵卢公,儿童知国华。
白首尚郎潜,坐曹事如麻。
翩翩拥轺车,去去向合沙。
朝行惜君去,举酒相邀遮。
共登狮子峰,巨石临唅呀。
却来澄湖边,野梅访萌芽。
老柳扫黄叶,枯荷矗寒茄。
棋枰战文楸,醉帽欹乌纱。
伊昔送君行,相去万里赊。
荷君远寄书,得得来东嘉。
一见又成别,感念成咨嗟。
羡君径褰帷,往戍不待瓜。
先寻上水船,何殊泛仙槎。
作粥喜奉姊,上冢仍过家。
此计正未疎,所恨成天涯。
尚几或留行,船鼓毋庸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田里儿童国华

田里 tián lǐ
(1).田地和庐舍。《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剂致甿,以田里安甿。” 贾公彦 疏:“以田里安甿者,田则为百畮之田,里则五畮之宅。民得业则安,故云安甿也。”《孟子·尽心上》:“所谓 西伯 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隋 王通 《中说·立命》:“古者圣王在上,田里相距,鸡犬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盖自足也。”
(2).特指卿大夫的封地和住宅。《左传·襄公三十年》:“ 丰卷 奔 晋 。 子产 请其田里,三年而復之,反其田里及其入焉。”《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赵岐 注:“田,业也;里,居也。”
(3).指故乡。《史记·汲郑列传》:“ 黯 耻为令,病归田里。” 唐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归田里,此臣夙夜所自许者。”《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兄相约,各将印綬纳还,奔回田里,日奉其兄为山水之游,尽老百年而终。”
(4).泛指乡间,民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里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自是以来,田里辨争,岁时税调,始不勤远。” 明 高启 《审游赠陆彦达》:“僻居田里,无相与薰炙,以成其道。” 郑观应 《盛世危言·水师》:“其陆军则仿 德国 募民为兵,训练三年,令归田里,一旦有事,招之入伍。”
(5).乡民,百姓。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六:“比之事鞭箠以急税赋,扰田里以督期会,则大异矣。”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远方之士,未尝到京师,担笈数千里而至,乐瞻士大夫之气象丰采,以归语田里。” 陈衍 《元诗纪事·江西福建怨谣》:“不体圣天子抚绥元元之意,鹰扬虎噬,雷厉风飞,声色以淫吾中,贿赂以缄吾口,閭阎失望,田里寒心。”  ——《漢語大詞典》
诵 ( 誦 ) sòng
诵 [ sòng ]
  1.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读。背~。~诗。
  2.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之”。
  3. 诗歌:作~(作诗)。
  4. 怨谤。
卢 ( 盧 ) lú
卢 [ lú ]
  1. 饭器。
  2. 黑色:“~弓一,~矢百”。
  3. 同“垆”,酒家安放盛酒器的土墩子。
  4. 姓。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1.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2.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1.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称谓:➊ ​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3.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6. 姓。如汉代有公俭。
  1.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2. 雄性的。如:「公鸡」。
  1.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2.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儿童(兒童)ér tóng
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列子·仲尼》:“闻儿童謡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三:“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清 金人瑞 《下车行》:“儿童合掌妇女拜,三年有成我能謳。” 巴金 《探索集·访问广岛》:“我看见许多健康活泼的 广岛 儿童,在他们周围开放着美丽的鲜花。”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国华(國華)guó huá
(1).国家的光荣。《国语·鲁语上》:“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韦昭 注:“以德荣显者,可以为国光华也。” 汉 张衡 《西京赋》:“徒恨不能以靡丽为国华。” 梁启超 《新民说·论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
(2).国家的杰出人材。《后汉书·方术传论》:“至乃誚譟远术,贱斥国华。”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必选国华,以从人望。”
(3).喻指国中珍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翫泽方美。” 明 方孝孺 《上蜀府启》:“ 谢公 墨竹暨诗风度英妙,足为国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