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阿师曾入丹渊室,买马今年得锯牙。

周孚宋代〕《再次韵前篇属印禅师后篇属选上人二首 其二

阿师曾入丹渊室,买马今年得锯牙。树倒藤枯渠解写,老夫真欲笑桃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阿师丹渊今年锯牙

阿师(阿師)ā shī
称僧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怪术》:“﹝ 李秀才 ﹞因奉手袖中,据两膝,叱其僧曰:‘粗行阿师,争敢輒无礼,柱杖何在?可击之。’” 宋 范成大 《宝现溪》诗:“跃珠本具眼,聊共阿师戏。”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邂逅 云中 老阿师,里人许我话 刘 雷 。”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1.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2.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3.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4.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5. 到、达。如:「入夜」、「入冬」。
  6.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8.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1.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2.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3.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1.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丹渊(丹淵)dān yuān
(1).相传为 尧 子 丹朱 的封地。《汉书·律历志下》:“﹝ 唐帝 ﹞让天下於 虞 ,使子 朱 处於 丹渊 为诸侯。”
(2).传说中的水名。 三国 魏 阮籍 《采薪者歌》:“日没 不周 西,月出 丹渊 中。”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乘綵霞於 西海 ,駟行雨於 丹渊 。” 清 钱谦益 《曾湖浴日》诗:“浴日晴波漾六时, 丹渊 若木影参差。”  ——《漢語大詞典》
室 shì《國語辭典》

室 [ shì ]

  1. 房间。如:「教室」、「卧室」、「休息室」、「工作室」。
  2. 朝廷、朝代。《书经·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宋·苏轼〈教战守策〉:「天下分裂,而唐室因以微矣。」
  3. 家、户。《孟子·离娄上》:「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汉·王充《论衡·偶会》:「富家之商,必夺贫室之财。」
  4. 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警世通言·卷二九·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缘此至弱冠之年,犹未纳室。」
  5. 坟墓、墓穴。《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6. 刀鞘、剑鞘。《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唐·刘禹锡〈砥石赋·序〉:「始予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剖其室乃能出。」
  7. 机关团体中的工作单位。如:「人事室」、「秘书室」、「公共关系室」。
  8. 姓。如辽代有室昉。
买 ( 買 ) mǎi
买 [ mǎi ]
  1. 拿钱换东西,与“”相对:~卖。~办(❶采购货物的人;❷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的中间人和经纪人)。~名。~好。~笑(旧指到妓院寻欢作乐)。~主。~方。~春(买酒,唐代酒名多带“”字)
  2. 招致:~祸。
  3. 姓。
马 ( 馬 ) mǎ
马 [ mǎ ]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今年 jīn nián
本年。指说话时的这一年。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 密 今年四十有四,祖母 刘 今年九十有六。”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岂知还復有今年,把琖对花容一呷。” 明 张居正 《文华殿论奏》:“如今年暂行,明年即据为例,非祖宗旧例也。” 周瘦鹃 《花木丛中·梅花时节话梅花》:“今年我家的盆梅,开了花的只有十多盆。”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锯牙(鋸牙)jù yá
(1).像锯齿一般的锐牙。《逸周书·王会》:“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锯牙之兽,虽低伏而见惮;挥斧之虫,虽銓形而不威。” 宋 孙武仲 《祠二庙之明日未得顺风呈同行》诗:“朱幡拥前后,锯牙虎视森两厢。” 清 曾国藩 《何君殉难碑记》:“锯牙鉤爪,殪我閎儒。”
(2).古代治水工程器具名。 宋 苏辙 《论所言不行札子》:“虽罢四河之名,仍存减水之资,锯牙、马头率皆如故。”《宋史·河渠志一》:“凡埽下非积数垒,亦不能过其汛湍,又有马头、锯牙、木岸者,以蹙水势护隄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