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云山杳杳牵离恨,极目湖天一雁鸣。

朱诚泳明代〕《送严宗哲太守乃弟冠带南还

五马城东送远行,那堪难弟别难兄。乌纱此日同沾宠,黄甲当年独著声。

春草池塘还入梦,夜窗风雨最关情。云山杳杳牵离恨,极目湖天一雁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云山杳杳牵离极目湖天一雁

云山(雲山)yún shān
(1).云和山。 南朝 梁 吴均 《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诗:“云山离晻曖,花雾共依霏。” 唐 王昌龄 《过华阴》诗:“云起 太华山 ,云山共明灭。” 宋 苏舜钦 《无锡惠山寺》诗:“云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起凉参差。”
(2).高耸入云之山。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里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唐 皇甫冉 《送王司直》诗:“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既而 秋圃 揭换壁纸,又得数诗……又一首曰:‘咫尺楼窗夜见灯,云山似阻几千层。’”
(3).远离尘世的地方。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南朝 梁 江淹 《萧被侍中敦劝表》:“臣不能遵烟洲而谢 歧伯 ,迎云山而揖 许由 。” 胡之骥 注:“ 阮嗣宗 《劝晋王牋》曰:‘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许由 。’” 唐 元稹 《修龟山鱼池示众僧》诗:“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元 刘因 《赠狂道士》诗:“得意云山是处过,逢人对酒即高歌。”  ——《漢語大詞典》
杳杳 yǎo yǎo
(1).昏暗貌。《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宋 欧阳修 《和徐生假山》:“阴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阳兮载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长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远貌。《楚辞·九章·哀郢》:“ 尧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兴祖 补注:“杳杳,远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若后之变者,则万年浩荡,杳杳无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测之矣。”
(3).犹渺茫。 唐 许浑 《韶州驿楼宴罢》诗:“簷外千帆背夕阳,归心杳杳鬢苍苍。”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美人何杳杳,良夜独漫漫。”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我现在正在整理《小约翰》的译稿,至快须下月初头才完,倘一间断,就难免因此放下,再开手就杳杳无期了。”
(4).犹隐约,依稀。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予以上清之乐……其曲楚楚动人,杳杳在耳。” 宋 苏轼 《伏波将军庙碑》:“自 徐闻 渡海适 朱崖 ,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声杳杳人何处,日色衔山我也行。”  ——《漢語大詞典》
牵离(牽離)qiān lí
(1).蚕茧的别名。《释名·释綵帛》:“茧曰幕也,贫者著衣可以幕络絮也。或谓之牵离,煮熟烂,牵引使离散如緜然也。”
(2).犹支离。《楚辞·离骚》“留 有虞 之二 姚 ” 清 朱骏声 补注:“ 王 注 洛神 、 简狄 皆喻贤人,独此二 姚 又以喻君,究嫌牵离。”  ——《漢語大詞典》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极目(極目)jí mù
(1).满目;充满视野。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含淳咏德之声盈耳,登降揖让之礼极目。”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及明,望其村,水已极目,大树或露梢而已,不復有人。”《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元年》:“诸军大掠。士民衣纸及布襦者,满街极目。”
(2).纵目,用尽目力远望。 汉 王粲 《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 荆山 之高岑。”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羣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亭在土山之上,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万里 长江 横渡,极目 楚 天舒。”  ——《漢語大詞典》
湖天
唐 刘长卿 喜晴 湖天一种色,林鸟百般声。
唐 皮日休 秋江晓望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
宋 方回 雪中忆昔五首 其五 忆昔湖天雪最奇,画船朝出暮归迟。  ——《骈字类编》
一雁
南北朝 庾信 北园射堂新成诗 惊心一雁落,连臂两猿腾。
唐 宋之问 明河篇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唐 贾至 荅严大夫 今夕秦天一雁来,梧桐坠叶捣衣催。
唐 贺兰进明 杂曲歌辞 行路难五首 其五 群雁裴回不能去,一雁悲鸣复失群。
唐 刘长卿 同诸公登楼 千家同霁色,一雁报寒声。
唐 皇甫冉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唐 戴叔伦 横吹曲辞 关山月二首 其二 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
宋 苏轼 和黄龙清老三首 其一 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
宋 王庭圭 题郭秀才钓亭 野阔江寒一雁飞,碧芦花老鳜鱼肥。
宋 范成大 再渡胥口 一雁云平时隐现,两山波动对浮沉。
金 赵文昌 军中寄亲旧 霜天不尽孤云远,秋意无聊一雁飞。
《韵府拾遗 谏韵》:梁简文帝诗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  ——《骈字类编》
鸣 ( 鳴 ) míng
鸣 [ míng ]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
  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
  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
  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