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更烧银烛醉中看,髣髴《霓裳羽衣》舞。

吴景奎元代〕《故园多海棠其一树大数十围树顶一枝如雪白因赋

太真酒酣睡未足,深宫已纵衔花鹿。翠华一夜拂峨嵋,风尘澒洞黄金屋。

马嵬香土埋婵娟,冶容悔与春争妍。似闻天王狩太白,雪魄幻作花中仙。

澹妆独立东风里,冷笑漫山旧桃李。芳心恨不聘梅花,雨中有泪如铅水。

蜀山紫锦同本根,得如梨雪聊相温。凝脂酝藉初出浴,玉凫波暖春粼粼。

瑶台月下相逢处,翠袖冰姿生媚妩。更烧银烛醉中看,髣髴《霓裳羽衣》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银烛中看髣髴霓裳羽衣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烧 ( 燒 ) shāo
烧 [ shāo ]
  1. 使东西着火:焚~。燃~。~灼。~毁。
  2.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水。~饭。~砖。~焊。~蓝。~料。
  3. 一种烹饪方法:~茄子。~鸡。
  4. 体温增高:发~。退~。
  5. 经烘烤制成的饼:~饼。火~。
  6. 一种烈性白酒:~酒。高粱~。
  7. 过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银烛(银烛)
南北朝 江总 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诗 挂缨银烛下,莫笑玉钗长。
唐 上官仪 高密长公主挽歌 霜处华芙落,风前银烛侵。
唐 李白 夜别张五 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
唐 钱起 春夜宴任六昆季宅 彩毫挥露色,银烛动花阴。
唐 韩愈 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 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
唐 刘禹锡 伤秦姝行 芳筵银烛一相见,浅笑低鬟初目成。
唐 白居易 和韦庶子远坊赴宴未夜先归之作兼呈裴员外 银烛忍抛杨柳曲,金鞍潜送石榴裙。
唐 李绅 忆被牛相留醉州中时无他宾牛公夜出真珠辈数人 银烛坐隅听子夜,宝筝筵上起春风。
唐 陈羽 同韦中丞花下夜饮赠歌人 银烛煌煌半醉人,娇歌宛转动朱唇。
唐 和凝 宫词百首 其十六 金殿夜深银烛晃,宫嫔来奏月重轮。  ——《骈字类编》
醉 zuì《國語辭典》

醉 [ zuì ]

  1. 饮酒过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2. 沉迷、迷恋。如:「沉醉」、「心醉」、「陶醉」。
  1. 喝酒过多而神志模糊的样子。如:「醉汉」、「烂醉如泥」。
  2. 用酒浸渍的。如:「醉虾」、「醉鸡」。《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
中看 zhōng kàn
好看;顺眼。 宋 梅尧臣 《惜春》诗之三:“残枝遗蕚不中看,暮雨霏霏起暗愁。”《西游记》第二十回:“你这个老儿,忒也没眼色,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吃。” 茅盾 《子夜》十:“﹝ 吴荪甫 ﹞打量那新来的两个人,和 曾家驹 站在一处,这新来的两位似乎中看一些。”  ——《漢語大詞典》
髣髴 fǎng fú
(1).隐约,依稀。《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 洪兴祖 补注:“《説文》云:髣髴,见不諟也。” 晋 陶潜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 唐 李绅 《华山庆云见》:“依稀来鹤态,髣髴列仙羣。” 宋 梅尧臣 《和王舍人〈忆省中小桃〉》:“髣髴物华先上苑,依稀歌吹下 昭阳 。” 清 唐孙华 《石鼓歌》:“蘚斑啮蚀字揞揜,髣髴尚可形模求。”
(2).约略的形迹。《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 邯郸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 晋 潘岳 《悼亡诗》:“帷屏无髣髴,翰墨有餘跡。” 宋 苏轼 《凌虚台记》:“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頽垣无復存者。”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翻今之《易》《书》,间能得其髣髴。”
(3).类似,好像。《文选·张衡〈西京赋〉》:“曾髣髴其若梦,未一隅之能睹。” 李善 注:“《説文》曰:彷彿,相似,见不諦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于是以 亮 为右将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曹操 智计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 孙 吴 。” 宋 苏轼 《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诗:“近者戯作《凌云赋》,笔势髣髴《离骚经》。” 闻一多 《诗与批评·艺术底忠臣》:“无数的人臣,髣髴真珠攒在艺术之王的龙衮上。”
(4).引申为比似,比并。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 西汉 之文,后世莫能髣髴。” 明 方孝孺 《题褚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观 褚公 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髣髴哉!”
(5).仿照,模仿。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龟山不轻解易》:“尝谓説《易》须髣髴圣人之意,然后可以下笔。”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致画师数辈,为言姿态折曲,髣髴追写,卒不肖。”
(6).大约,几乎。《敦煌变文集·燕子赋》:“脊上缝箇服子,髣髴亦高五尺。” 唐 白居易 《达哉乐天行》:“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 东都 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髣髴获緡二三千。” 宋 欧阳修 《晋祠》:“废兴髣髴无旧老,气象寂寞餘山川。”  ——《漢語大詞典》
霓裳羽衣 ní cháng yǔ yī
(1).《霓裳羽衣曲》。 唐 元稹 《法曲》诗:“ 明皇 度曲多新态,宛转侵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 唐 郑嵎 《津阳门诗》“宸聪听览未终曲,却到人间迷是非”自注:“ 叶法善 引上入月宫,时秋已深,上苦凄冷,不能久留,归,於天半尚闻仙乐。及上归,且记忆其半。遂於笛中写之。会 西凉 都督 杨敬述 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 敬述 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竝见 姮娥 与众仙姬逍遥按乐,殆所谓《霓裳羽衣》、钧天雅奏者,非復人世间所有。”参见“ 霓裳羽衣曲 ”。
(2).仙道的衣服。《红楼梦》第八五回:“只见金童玉女,旗旛宝幢,引着一个霓裳羽衣的小旦,头上披着一条黑帕,唱了几句儿进去了……小旦扮的是 嫦娥 。”《花月痕》第四九回:“ 瑶华 道:‘ 姮娥 也算不得 共姜 ,他霓裳羽衣,怎样也接了 唐明皇 ?’”
(3).借指如仙美女。 明 无心子 《金雀记·掷果》:“綺罗丛里,望霓裳羽衣,看娇娥,皆修媚。”  ——《漢語大詞典》
舞 wǔ《國語辭典》

舞 [ wǔ ]

  1. 一种配合音乐节奏移动身体,表演各种姿态的艺术。如:「芭蕾舞」、「华尔滋舞」、「交际舞」。《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1. 表演舞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
  2. 耍动、挥动。如:「舞剑」、「手舞足蹈」。《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 飞扬、飞翔。如:「飞舞」、「眉飞色舞」、「龙飞凤舞」。
  4. 卖弄、玩弄。如:「舞文弄墨」。《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5. 搞、弄、忙。《儒林外史·第三回》:「邻居一起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