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疏枝错落花灿烂,正似推篷溪上看。

王冕元代〕《梅花 其一

朔风吹撼处士庐,冻云隔月天模糊。
无名草木混色界,广平心事今何如?梅花荒凉似无主,好春不到江南土。
罗浮山下蘼芜烟,玛瑙坡前荆棘雨。
相逢可惜年少多,竞赏桃李夸豪奢。
老夫欲语不忍语,对梅独坐长咨嗟。
昨夜天寒孤月黑,芦花卷风吹不得。
髑髅梦老披蒙节,黄河万里无颜色。
老夫潇洒归岩阿,自锄白雪栽梅花。
兴酣击剑长啸歌,不问世上官如麻。
疏枝错落花灿烂,正似推篷溪上看。
冻痕不剥五更霜,藓色犹存百年干。
孤山处士诗梦寒,罗浮仙人酒兴阑。
天荒地老行路难,谁传春色来人间?君不见江南物色今匪昔,大谷长林尽荆棘。
岁寒何处论襟期?坐对云山空叹息。
东楼女儿白□歌,西楼美酒唤杏花。
总有高人爱高洁,踏雪谁肯来山家?老我无能惯清苦,写梅种梅千万树。
霜清月白夜更长,每是狂歌不归去。
只今潦倒霜苧垂,世情恬淡俱忘机。
读书写字两眼眵,断白搔堕随花飞。
转首江南隔尘土,白月流光双鹤舞。
一声羌管过南楼,夷石心肠亦凄楚。
安得唤起陈云龙?长船满载玻璃红。
浩歌拍拍随春风,大醉惊倒江南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错落灿烂溪上

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1.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2.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3.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4.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1.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2.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3.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4.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5.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1.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2.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3.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1.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2.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3.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1.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1. (一)​之又音。
枝 zhī/qí《國語辭典》

枝 [ zhī ]

  1. 树干从旁生出的枝条。如:「枯枝」、「嫩枝」。《说文解字·木部》:「枝,木别生条也。」
  2. 凡自同一本源而分出者。《左传·庄公六年》:「《诗》云:『本枝百世。』」《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3. 四肢。《庄子·大宗师》:「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通「肢」。
  4. 量词。计算细长物体的单位。如:「一枝花」、「三枝毛笔」。
  5. 姓。如汉代有枝百英。
  1. 不中肯的、不一致的。《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枝 [ qí ]

  1. 多出的脚趾。如:「骈拇枝指」。《集韵·平声·支韵》:「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同「跂 」。
错落(錯落)cuò luò
(1).分布、排列不规则。《文选·班固〈西都赋〉》:“屋不呈材,墙不露形,裛以藻绣,络以纶连。 随侯 明月,错落其閒。” 吕延济 注:“错落,分布珠皃。”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羣星从坐,错落侈哆。” 钱仲联 集释引 魏怀忠 注:“错落,纵横分布貌。” 钮琇 《觚賸·秋灯》引 清 顾英白 《江城秋灯》诗:“雕鎪云母矜 滇 巧,错落珍珠羡 闽 工。”
(2).引申为有差距,不一致。《三国志·吴志·张温传》:“故 温 念在欲取宿恶,以除劲寇之害,而增健兵之鋭也。但自错落,功不副言。”
(3).参差不齐。《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释义》:“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 清 袁枚 《新齐谐·符离楚客》:“见纸灯数十错落而来。”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大家不开口,仿佛都不辨味道,酒杯错落举到唇边。”
(4).形容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 唐 黄滔 《魏侍中谏猎赋》:“错落清唱,錚鏦雅言。” 元 沈禧 《一枝花·赠人》套曲:“按银筝珠璣错落,歌白雪金玉相宣。” 冰心 《再寄小读者》七:“再听到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大小错落的泉声。”
(5).交杂纷乱貌。 唐 李白 《别鲁颂》:“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宋 苏轼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力捐金帛扶栋宇,错落浮云捲新霽。” 明 何景明 《津市打鱼歌》:“ 楚 姬玉手挥霜刀,雪花错落金盘高。”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煨芋梦》:“庭中桂子错落交堕。”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二:“客厅外传来了一阵错落的脚步声和笑语声。”
(6).纵横相连,交叉。 唐 萧颖士 《仰答韦司业垂访》诗之二:“神龟在南国,缅邈 湘川 阴……错落负奇文,荧煌耀丹金。”《西游补》第十二回:“殿围都是珊瑚错落阑干,日久年深,早有碧蓝水草结成虫篆。”
(7).犹言闪烁,闪耀。 唐 李贺 《春归昌谷》诗:“宫臺光错落,装画徧峰嶠。” 宋 欧阳修 《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病眸昏澁乍开缄,灿若月星明错落。”《西游记》第二六回:“身穿道服飘霞烁,腰束丝绦光错落。”
(8).错杂;间杂。 南唐 张绍 《冲佑观》诗:“错落金碧,玲瓏璧璫。”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一洞而水石错落,上如悬幕,下若分莲。蹈其瓣中,方疑片隔;仰其顶上,又觉空洞。”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七章:“许多杂树叶子变成金黄,枫树却一片火红,它们同翠绿的青松错落在一起,真是一匹人间少有的锦缎。”
(9).指文字错误、脱落。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七:“他说,他写东西在中途错落不得一个字,错落了往往会使全篇文字流产。” 郭沫若 《棠棣之花》附录《我怎样写〈棠棣之花〉》:“还有 许异 一名本来也可以利用,因为《战国策》那篇文字错落难明……所以我结局把他抛弃了。”
(10).酒器。 前蜀 韦庄 《病中闻相府夜宴戏赠集贤卢学士》诗:“花里乱飞金错落,月中争认绣连乾。” 元 张可久 《红绣鞋·雪芳亭》曲:“金错落,樽前酒令,玉娉婷,乐府新声。”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一折:“酒斟金错落,花列绣蒙茸。”
(11).鸟名。《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双鶬下,玄鹤加” 唐 颜师古 注:“鶬,鴰也。今 关 西呼为鴰鹿, 山 东通谓之鶬,鄙俗名为错落。错者,亦言鶬声之急耳。”  ——《漢語大詞典》
花 huā《國語辭典》

花 [ huā ]

  1.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許多變形的葉集生而成。包括花萼、花冠、花蕊、花托。可供人觀賞。如:「菊花」、「梅花」、「玫瑰花」。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 形狀像花的物體。如:「雪花」、「水花」、「浪花」、「爆米花」。
  3. 比喻美女。如:「姊妹花」、「解語花」、「交際花」、「尋花問柳」。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4. 姓。如唐代有花敬定。
  1. 有花的。如:「花季」。
  2. 有花紋的、雜色的。如:「花布」、「花貓」、「花邊」。
  3. 式樣、種類繁多的。如:「花式游泳」。
  4. 虛假的、巧妙的。如:「耍花招」、「花言巧語」。
  5. 模糊不清。如:「眼睛都花了。」
  6. 人心性不定、好玩樂稱為「花」。如:「花心大少」、「這個人很花,你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1. 開花。唐·杜甫〈偪仄行〉:「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
  2. 耗費。如:「花錢」、「花時間」、「這些錢夠他花的了。」
灿烂(燦爛)càn làn
(1).明亮貌;鲜明貌。《文选·张衡〈东京赋〉》:“瑰异譎诡,灿烂炳焕。” 薛综 注:“灿烂炳焕,絜白鲜明之貌。” 隋 诸葛颍 《奉和月夜观星》:“星月满兹夜,灿烂还相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微茫几点疎星,户前相引;灿烂一钩新月,木末来邀。” 浩然 《艳阳天》第二章:“ 马连福 两手插在衣兜里,仍然呆呆地站立在灿烂的阳光下。”
(2).华丽;绚丽。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华袞灿烂,非隻色之功; 嵩 岱 之峻,非一簣之积。” 元 乔吉 《梁州第七·射雁》套曲:“鱼尾红残霞隐隐,鸭头緑秋水涓涓,芙蓉灿烂摇波面。” 明 何景明 《画鹤赋》:“锦灿烂兮 金谷 ,花窈窕兮朱亭。” 朱德 《和郭沫若春节游广州花市》:“百花齐放遍城乡,灿烂花光红满堂。”
(3).形容文辞华美。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五:“余於国朝前辈名家,亦偶见一斑…… 张文隐 如药铸鼎,灿烂惊人,终乏古雅。” 清 周亮工 《客索寿母诗即用客韵》:“文辞日灿烂,金石日晶荧。”
(4).形容事情或事业辉煌;美好。《后汉书·班固传下》:“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赞扬迪哲,备哉灿烂,真神明之式也。” 宋 司马光 《同鲜于子骏题和乐亭》诗:“圣人垂大训,灿烂著芳册。” 元 张琰 《出塞曲》:“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五:“ 中国 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漢語大詞典》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推 tuī《國語辭典》

推 [ tuī ]

  1. 用力往前或往外移动物体。如:「推车」、「推门」。唐·李白〈襄阳歌〉:「玉山自倒非人推。」
  2. 顺著迁移。《易经·系辞下》:「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3. 根据已知寻究其他。如:「推算」、「推论」、「以此类推」。《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有意其推本之也。」
  4. 扩充、扩展。如:「推行」、「推销」、「推广教育」。《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
  5. 选择、荐举。如:「推选」、「推举」。《礼记·儒行》:「推贤而进达之。」
  6. 辞让、让与。如:「推让」。《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推食食我。」
  7. 借口、假托。如:「推托」、「推卸」、「推三阻四」。《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又推个事故,却来白娘子家取伞。」
  8. 尊崇、赞许。如:「推崇」、「推许」。《晋书·卷四一·刘寔传》:「天下所共推,则天下士也。」
  9. 除去。如:「推陈出新」。
篷 péng《國語辭典》

篷 [ péng ]

  1. 在车、船上的遮蔽物,用竹片或油布等搭设而成。如:「车篷」、「船篷」。
  2. 船帆。《三国演义·第四九回》:「那篷堕落下水,其船便横。」《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拽起满篷,倒使转向黄天荡去。」
  3. 借指船。唐·皮日休〈寄怀南阳润卿〉诗:「何事对君犹有愧,一篷冲雪返华阳。」
溪上
唐 戴叔伦 送秦系 不肯低头受羁束,远师溪上拂缨尘。
唐 卢纶 晚到盩厔耆老家 苦话别时事,因寻溪上村。
唐 陈羽 若耶溪逢陆澧 溪上春晴聊看竹,谁言驿使此相逢。
唐 陈润 送骆徵君 野人膺辟命,溪上掩柴扉。
唐 曹唐 题武陵洞五首 其四 三宿武陵溪上月,始知人世有秦时。
元 赵孟頫 溪上 溪上东风吹柳花,溪头春水净无沙。
元 杨维桢 玉山草堂雅集又题 山头云气或成虎,溪上仙人多讶羊。
元 郭钰 题分宜县桥 溪上蓑笠翁,倚阑看水长。  ——《骈字类编》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