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断桥分野色,曲径入柴门。

王冕元代〕《黄牛山 其一

断桥分野色,曲径入柴门。五柳低藏屋,三家自作村。

人情同下里,风俗异东屯。我老无生计,耕耘教子孙。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断桥分野曲径柴门

断桥(斷橋)duàn qiáo
(1).毁坏的桥梁。 唐 杜甫 《过故斛斯校书庄》诗之二:“断桥无復板,卧柳自生枝。” 宋 苏轼 《正月二十四日与儿子过同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过作诗和其韵寄迈迨》:“断桥寻胜践,脱屨欣小揭。” 元 曹文晦 《九月一日清溪道中》诗:“断桥归郭路,细雨过溪人。”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乩仙逸事》:“或遇枯木寒花,断桥流水,輒低徊不忍去。”
(2).桥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白堤 上。自 唐 以来已有此名。或言本名 宝祐桥 ,又名 段家桥 ,今罕有称者。 唐 张祜 《杭州孤山寺》诗:“ 断桥 荒蘚澁,空院落华深。”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湖山胜概》:“ 断桥 ,又名 段家桥 ,万柳如云,望如裙带。” 清 王韬 《淞隐漫录·吴也仙》:“家住 西湖 断桥 北,緑杨深处有柴门。”  ——《漢語大詞典》
分野 fēn yě
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如:以 鹑首 对应 秦 , 鹑火 对应 周 , 寿星 对应 郑 , 析木 对应 燕 , 星纪 对应 吴越 等。《国语·周语下》:“岁之所在,则我有 周 之分野也。” 韦昭 注:“岁星在鶉火。鶉火, 周 分野也,岁星所在,利以伐之也。”《后汉书·方术传·李郃》:“有二使星向 益州 分野,故知之耳。”《三国演义》第七回:“ 蒯良 谓 刘表 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 孙坚 。’”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四三回:“众人都笑道:‘懂天文不懂天文,和军事有何关?古人说什么这是某分野的星,那又是某分野的星,如何有风,如何有雨,都是些迷信之谈,何足凭信?’”参见“ 分星 ”。
(1).分界;界限。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自 帝 尧 以来至 绍兴 六年丙辰,凡三千四百九十二年,皆随六十甲子表以分野。” 闻一多 《说舞·社会性的功能》:“上文说过,主观的真与客观的真,在原始人类意义中,没有明确的分野。” 朱光潜 《谈读书》:“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
(2).常指(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分歧。 徐特立 《五四运动和知识分子改造》:“这三部分人的世界观和政治目的各不相同,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他们的政治分野也就日益明显起来。”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我们在船上共餐了五六天,谈话的机会自然很多,在认识上和信仰上的分野,无意中流露的,已显然有截然的界限。”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要知道,任何重大原则的分野,常常是隐伏在不被注意的细微末节之间,有识者不可不察。”  ——《漢語大詞典》
色 sè《國語辭典》

色 [ sè ]

  1. 物体表面的色彩。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花色鲜艳」。
  2. 面容、神情。如:「不动声色」、「和颜悦色」、「面不改色」、「察言观色」。
  3. 女色,容貌美丽的妇女。《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4. 景象。如:「暮色深沉」、「景色宜人」。
  5. 种类、式样。如:「货色齐全」、「形形色色」、「花色繁多」。
  6. 品质、成分。多指金银而言。如:「成色」、「足色」。
  7. 性欲、情欲。如:「色情」、「桃色纠纷」。《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生气发怒,改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2. 访求。如:「物色」。

色 [ shè ]

  1. 俗称男子的性欲冲动。

色 [ shǎi ]

  1. 之语音。
曲径(曲徑)qū jìng
亦作“ 曲逕 ”。
(1).弯曲的小路。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逕通幽处,禪房花木深。”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由曲径而登,则为土山,其南乃 鬱冈亭 也。” 徐迟 《直薄峨眉金顶记》:“多少林木,多少曲径呵!林中蔽天,青苔铺径。”
(2).比喻不正当的途径。 明 张居正 《答刘虹川总宪书》:“舍大道而由曲径,弃道谊而用货贿。”  ——《漢語大詞典》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1.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2.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3.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4.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5. 到、达。如:「入夜」、「入冬」。
  6.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8.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1.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2.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3.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1.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柴门(柴門)chái mén
(1).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 三国 魏 曹植 《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一:“渐老逢春能几回,柴门今始为君开。” 清 李渔 《怜香伴·书空》:“柴门静夜无关钥,留与山僧带月推。”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十:“ 萧祥 推开柴门,两只白鹅惊飞着跑开。”
(2).代指贫寒之家;陋室。《晋书·儒林传论》:“若 仲寧 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 行齐 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宋 杨万里 《送蔡定夫提举正字使广东》诗:“柴门僵卧三腊雪,鱼釜仅续一线烟。” 元 张可久 《山坡羊·雪夜》曲:“扁舟乘兴,读书相映,不如高卧柴门静。”
犹杜门,闭门。《后汉书·杨震传》:“夜遣使者策收 震 太尉印綬,於是柴门絶宾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生归,殯母已,柴门谢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