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处处(處處)chǔ chù
定居,安居。《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 郑玄 笺:“京地乃众民所宜居之野也,於是处其当处者,庐舍其宾旅。” 朱熹 集传:“处处,居室也。”
各处;每个方面。《汉书·游侠传·原涉》:“自 哀 平 间,郡国处处有豪桀,然莫足数。” 宋 苏轼 《残腊独出》诗之一:“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这毛病人人易犯,处处皆同。” 郁达夫 《过去》:“老二的活泼,在她的行动、言语、嬉笑上,处处都在表现。” ——《漢語大詞典》
各处;每个方面。《汉书·游侠传·原涉》:“自 哀 平 间,郡国处处有豪桀,然莫足数。” 宋 苏轼 《残腊独出》诗之一:“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这毛病人人易犯,处处皆同。” 郁达夫 《过去》:“老二的活泼,在她的行动、言语、嬉笑上,处处都在表现。” ——《漢語大詞典》
知音 zhī yīn
(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漢語大詞典》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漢語大詞典》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形-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形-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尘埃(塵埃)chén āi
(1).飞扬的灰土。《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鳶。”《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唐 杜甫 《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 咸阳桥 。” 柔石 《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朔风一阵阵地扫清她身上底尘埃和她胸中底苦痛。”
(2).犹尘俗。《淮南子·俶真训》:“芒然仿佯於尘埃之外,而消摇於无事之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非超越尘埃,解脱人事,或愚屯罔识,惟众是从者,其能缄口而无言乎?”
(3).指社会的底层。《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有一个 梁夫人 ,能於尘埃中识拔 韩世忠 。” 清 钮琇 《记吴六奇将军事》:“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4).喻肮脏或肮脏的东西。 巴金 《怀念老舍同志》:“坦率地说,我们谁的心灵中没有封建的尘埃呢?”
(5).污染,蒙受污秽。 清 周亮工 《皖江与文灯岩》诗:“文章干气象,姓字不尘埃。” ——《漢語大詞典》
(2).犹尘俗。《淮南子·俶真训》:“芒然仿佯於尘埃之外,而消摇於无事之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非超越尘埃,解脱人事,或愚屯罔识,惟众是从者,其能缄口而无言乎?”
(3).指社会的底层。《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有一个 梁夫人 ,能於尘埃中识拔 韩世忠 。” 清 钮琇 《记吴六奇将军事》:“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4).喻肮脏或肮脏的东西。 巴金 《怀念老舍同志》:“坦率地说,我们谁的心灵中没有封建的尘埃呢?”
(5).污染,蒙受污秽。 清 周亮工 《皖江与文灯岩》诗:“文章干气象,姓字不尘埃。” ——《漢語大詞典》
绿绮琴(緑綺琴)lǜ qǐ qín
古琴名。传说 汉 司马相如 作《玉如意赋》, 梁王 悦之,赐以绿绮琴。后即用以指琴。 晋 张载 《拟四愁诗》:“佳人遗我緑綺琴,何以赠之双南金。”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地覆青袍草,窗横緑綺琴。” 明 刘基 《旅兴》诗:“愿以緑綺琴,写作《行路难》。”参见“ 緑綺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