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极目滔滔也,怒浪拍长天。

张素宋代〕《水调歌头 侍家大人之台湾任渡海作

极目滔滔也,怒浪拍长天。扁舟直破重溟,身世共茫然。

腾起龙宫光怪,现出蜃楼变幻,日月浴双丸。回首大江渡,更觉姿奇观。

兰闺里,盈盈女,怯惊湍。问谁似我帆底,巨浸纳胸宽。

但愿高堂百岁,安稳风波宦海,常此住来便。瀛岛倘能至,还欲访真仙。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极目滔滔怒浪长天

极目(極目)jí mù
(1).满目;充满视野。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含淳咏德之声盈耳,登降揖让之礼极目。”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及明,望其村,水已极目,大树或露梢而已,不復有人。”《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元年》:“诸军大掠。士民衣纸及布襦者,满街极目。”
(2).纵目,用尽目力远望。 汉 王粲 《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 荆山 之高岑。”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羣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亭在土山之上,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万里 长江 横渡,极目 楚 天舒。”  ——《漢語大詞典》
滔滔 tāo tāo
(1).大水奔流貌。《诗·齐风·载驱》:“ 汶水 滔滔,行人儦儦。” 毛 传:“滔滔,流貌。”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瞻彼 黑水 ,滔滔其流。”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 大河 上下,顿失滔滔。”
(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王逸 注:“滔滔,行貌。”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原甫见寄》:“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 元 萨都剌 《灯蛾来》诗:“尔为微物不自觉,往来就死何滔滔。” 周立波 《悼田守尧同志》:“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 平型关 ,并且指日要到达 太原 ,去喝那里的葡萄酒。”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二:“他滔滔地辩论着,脸上兴奋得通红。”
(3).盛大;普遍。《诗·大雅·江汉》:“ 江 汉 浮浮,武夫滔滔。” 孔颖达 疏:“滔滔然多而广大者,令之顺此东流以行征伐。”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 刘侯 奉使光推择,滔滔才略沧溟窄。”《新唐书·刘迅传》:“天下滔滔,知我者希。”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然世间惟下下人最多,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茅盾 《路》八:“况且 老荆 那样的人,滔滔者皆是,换一个来,何尝会比他好?”
(4).和暖;和乐。《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王逸 注:“滔滔,盛阳貌也。《史记》作‘陶陶’。”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 明 王錂 《寻亲记·相逢》:“他那里安然寝睡,高枕无忧,其乐滔滔。”  ——《漢語大詞典》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1.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4.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5.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8.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1.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2.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3.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4.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怒浪 nù làng
汹涌的巨浪。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斯乃鼓怒浪于平原,震惊飇于静树。”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四:“ 曹仁熙 , 毗陵 人,工画水,善为惊涛怒浪,驰名 江 介。” 明 刘基 《长相思》诗之三:“长相思,在 崑崙 , 黄河 怒浪訇天门。”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 蒙古 之一部分,及今之 山东 ,亦离水成陆,崛起海中,其他则惟巨浸无际,怒浪拂天已耳。”  ——《漢語大詞典》
拍 pāi《國語辭典》

拍 [ ​pāi ]

语音
  1. 用手掌轻打。如:「拍手」、「拍掉灰尘」。《韩非子·功名》:「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2. 照相。如:「他们商量如何拍一张好的相片,来参加摄影比赛。」
  3. 发、发送。如:「拍电报」。
  4. 巴结、奉承。如:「拍马屁」。
  1. 击打东西的器具。如:「球拍」、「苍蝇拍」。
  2. 乐曲的节奏。如:「节拍」。
  3. 量词。计算音乐节奏的单位。如:「半拍」、「这首儿歌每小节有四拍。」《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下·王维传》:「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拍 [ pā ]

  1. 形容拍击的声音。《红楼梦·第二一回》:「正犹豫间,湘云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摝著辫子,便伸手来『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也作「㕷」、「啪」。

拍 [ ​pò ]

读音
  1. (一)​之读音。

拍 [ bó ]

  1. 肩胛。通「膊」。《周礼·天官·醢人》:「豚拍鱼醢」。
长天(長天)cháng tiān
(1).辽阔的天空。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元 白朴 《乔木查·对景》套曲:“长天雁字斜,秋香次第开彻。” 清 龚自珍 《点绛唇》词:“目送飞鸿,影入长天灭。” 鲁迅 《集外集·〈无题〉诗》:“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
(2).犹终日、整天。 艾芜 《流离》:“长天大日头晒着,没有水喝,没有饭吃,晚上还要双手捆在背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