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两宫旒冕沈沙漠,三国旌旗接羽毛。

王冕元代〕《

泥马南飞王气消,大梁昌运委蓬蒿。两宫旒冕沈沙漠,三国旌旗接羽毛。

卫下将军尚颇牧,关中丞相失萧曹。东南多有青松树,争奈春风种不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两宫旒冕沙漠三国旌旗羽毛

两宫(兩宫)liǎng gōng
(1).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因其各居一宫,故称两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 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两宫,太后、 景帝 也。”《汉书·张延寿传》:“ 放 取皇后弟 平恩侯 许嘉 女,上为 放 供张……两宫使者,冠盖不絶。”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两宫何处,塞垣祗隔 长江 ,唾壶空击悲歌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比 穆宗 登极, 肃 益跋扈难制。两宫震怒,臚列逆跡,付廷议,罪在不赦。”
(2).东宫和上台的合称。指太子及皇帝。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内賛两宫,外宰黎蒸。”《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入朝九载,歷官有六。身登三阁,官成两宫。” 李善 注:“两宫,东宫及上臺也。”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濯缨登朝,冠冕当世。陞降两宫,实惟时宝。”  ——《漢語大詞典》
旒冕 liú miǎn
(1).即冕旒。 清 黄遵宪 《西乡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
(2).谓戴冕旒。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参见“ 冕旒 ”。
(3).借称帝王。《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鬯齐云终,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藴诚毕敬。”《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隋太庙歌》:“饗礼具,利事成。佇旒冕,肃簪缨。” 宋 王禹偁 《拟留侯与四皓书》:“ 良 愿先生……俯降殿庭,辱对旒冕,定下之惑,决君之疑。”  ——《漢語大詞典》
沈 ( 瀋 ) shěn/chén《國語辭典》

沈 [ chén ]

  1. 同「沉 」。

沈 [ shěn ]

  1. 姓。如宋代有沈括。
沙漠 shā mò
亦作“ 沙幕 ”。 指地面完全为沙所覆盖,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区。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前者明公西征 灵州 ,北临沙漠。”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于弘神道碑》:“ 祁连 犹远,即受 冠军 之侯;沙幕未开,元置 长平 之府。” 唐 李白 《赠何七判官昌浩》诗:“羞作 济南 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何永鳘 《戈壁滩上的探矿队》:“咱们应当改变一般人对沙漠的解释。沙漠不光是沙子微颗的集合体,而且是丰富资源的仓库。”  ——《漢語大詞典》
三国(三國)sān guó
指 东汉 后出现的 魏 、 蜀 、 吴 鼎立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 曹丕 称帝始,到280年 吴 亡止。或将 汉献帝 在位的年代(189-220)亦计入该期。亦以指 魏 、 蜀 、 吴 。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国志表》:“臣前被詔,使采三国异同,以注 陈寿 《三国志》。”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説下》:“谈《春秋》者则不知 宗周 既陨,而人有六雄;论《史》《汉》者不悟 刘氏 云亡,而地分三国。” 元 萨都剌 《登北固城楼》诗:“ 六朝 文物随流水, 三国 江山独倚楼。”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三:“凡 三国 、 六朝 各史,俱包在内。”  ——《漢語大詞典》
旌旗(旌旂)jīng qí
亦作“ 旌旂 ”。亦作“旍旂”。亦作“旍旗”。
(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汉 应玚 《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 汉 枚乘 《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三国 魏 曹植 《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 墨乌戚尔 。”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借指军士。 唐 王昌龄 《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 武皇 ,旌旗十万宿 长杨 。”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漢語大詞典》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1.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3.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4.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5.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6.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1. 姓。如汉代有接昕。
羽毛 yǔ máo
(1).鸟兽的毛。《墨子·非乐上》:“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流羽毛之威蕤,垂环玭之琳瑯。” 李善 注:“言宫室以羽毛为饰。” 唐 罗隐 《绣》诗:“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宋 陆游 《黄鸦吟》:“羽毛不足辱弹射,滋味不足登俎豆。” 清 吴伟业 《题二禽图》诗:“欲笑雪衣贪玉粒,羽毛憔悴闭雕笼。” 徐迟 《火中的凤凰》:“他不知道,这并不是那火中的新生的凤凰。并不是,并不是!至多只是它的一根羽毛罢了。”
(2).鸟兽的代称。 汉 祢衡 《鹦鹉赋》:“虽同族於羽毛,固殊智而异心。” 唐 孟球 《和周墀》:“谁料羽毛方出谷,许教齐和九皋鸣。”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如麟凤,不鷙不搏,羽毛毕朝,雄狡率服。”
(3).羽旗。《左传·襄公十四年》:“ 范宣子 假羽毛於 齐 而弗归, 齐 人始贰。” 杜预 注:“析羽为旌,王者游车之所建, 齐 私有之,因谓之羽毛。” 唐 李白 《大猎赋》:“羽毛扬兮九天絳,猎火燃兮千山红。”
(4).羽毛使鸟兽有文彩,因以喻人的声誉。《后汉书·王符传》:“其贡士不復依其质干,準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周书·晋荡公护传》:“所好加羽毛,所恶生疮痏。” 唐 王维 《裴仆射济州遗爱碑》:“厚为之礼,则生我羽毛;小不如意,则成是贝锦。”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三章:“ 葆真 爱惜羽毛,既见抨击,奉身引退。”
(5).毛织品。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食妖宜絶矣,宜并杜絶呢羽毛之至,杜之则蚕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 清 程含章 《论洋害》:“诸番所产之货,皆非 中国 所必需。若大泥、羽毛、嗶吱、铜锡、绵花、苏木、药材等类。每岁约值千万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