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花村
李孝光秋游雁荡记师悬语之曰若行四方当值胜妙山水起塔立寺花名村鸟名山则其地也距罗适行至山下问田间老父父所居云何父曰芙蓉村又名山云何曰雁山讵罗曰是吾师所语我者我于此乎老矣郁李时勉北京赋虽巨公之学所亦榛莽而沈沦独王 之钓台犹称名于花村 李洞赋得送贾岛谪长江诗见竹寺下 ——《骈字类编》
月夜 yuè yè
有月光的夜晚。《魏书·李谐传》:“座有清谈之客,门交好事之车。或林嬉於月夜,或水宴於景斜。”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花盛时,每月夜有小人五六,长尺餘,游於上。” 清 吴敏树 《新修吕仙亭记》:“至於为月夜泛舟之游,无风波卒然之恐,惟亭下可也。” 巴金 《灭亡》第九章:“她很爱月夜,每逢月夜总是睡得很迟。” ——《漢語大詞典》
犬 quǎn《國語辭典》
犬 [ quǎn ]
名- 動物名。即狗。哺乳綱食肉目。嗅覺、聽覺異常敏銳,馴化後,可守衛門戶或幫助打獵。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 出人意料的:~喜。
可是 kě shì
(1).犹言可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人有问太傅:‘ 子敬 可是先辈谁比?’ 谢 曰:‘ 阿敬 近撮 王 刘 之标。’”
(2).岂是。《西游记》第五八回:“﹝众神﹞挡住道:‘那里走!此间可是争斗之处?’”《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圣贤可是这样人讲的!”
(3).是否。 宋 杨万里 《过宝应县新开湖》诗之四:“渔家可是厌尘嚣?结屋园沙最尽梢。”《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老伯,可是那做正生的 钱麻子 ?”
(4).却是。 宋 杜旟 《蓦山溪》词:“春风如客,可是繁华主。”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撒然惊觉,可是南柯一梦。”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连并非作者,也憎恶了批评家。”
(5).还是。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你这鱼是卖的,可是博的?”
(6).真是;实在是。《红楼梦》第十六回:“可是屋里跑出青天来了。”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要论人家 姚大叔 ,老成持重,又有骨气,可是百里挑一。”
(7).但是。 茅盾 《陀螺》五:“虽然调子还是挺硬,可是斜瞪的眼光中却又充满了凄惶。” 老舍 《黑白李》:“遇上点事,他极想镇定,可是脸上还泄露出来。” ——《漢語大詞典》
(2).岂是。《西游记》第五八回:“﹝众神﹞挡住道:‘那里走!此间可是争斗之处?’”《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圣贤可是这样人讲的!”
(3).是否。 宋 杨万里 《过宝应县新开湖》诗之四:“渔家可是厌尘嚣?结屋园沙最尽梢。”《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老伯,可是那做正生的 钱麻子 ?”
(4).却是。 宋 杜旟 《蓦山溪》词:“春风如客,可是繁华主。”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撒然惊觉,可是南柯一梦。”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连并非作者,也憎恶了批评家。”
(5).还是。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你这鱼是卖的,可是博的?”
(6).真是;实在是。《红楼梦》第十六回:“可是屋里跑出青天来了。”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要论人家 姚大叔 ,老成持重,又有骨气,可是百里挑一。”
(7).但是。 茅盾 《陀螺》五:“虽然调子还是挺硬,可是斜瞪的眼光中却又充满了凄惶。” 老舍 《黑白李》:“遇上点事,他极想镇定,可是脸上还泄露出来。” ——《漢語大詞典》
太平 tài píng
(1).谓时世安宁和平。《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寧。”《史记·秦始皇本纪》:“黔首脩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唐 温庭筠 《长安春晚》诗之二:“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2).泛指平静无事。《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店主人见 张 客无事,偶语及此房内曾有妇人縊死,往往作怪,今番却太平了。” 巴金 《家》三九:“带着那么多银元,路上很不方便。幸而最近这一路还太平。”
(3).谓高低、胜负。《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周霸 不赶,在阵上高叫:‘ 秦 将愿出阵分过太平。’”《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若有良将,愿求出阵,定个太平。”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平静无事。《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店主人见 张 客无事,偶语及此房内曾有妇人縊死,往往作怪,今番却太平了。” 巴金 《家》三九:“带着那么多银元,路上很不方便。幸而最近这一路还太平。”
(3).谓高低、胜负。《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周霸 不赶,在阵上高叫:‘ 秦 将愿出阵分过太平。’”《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若有良将,愿求出阵,定个太平。” ——《漢語大詞典》
风俗(風俗)fēng sú
(1).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宋 司马光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献开府太师》之四:“ 洛阳 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 巴金 《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 中国 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
(2).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漢語大詞典》
(2).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漢語大詞典》
好 hǎo/hào《國語辭典》
好 [ hǎo ]
形- 美、善,理想的。如:「好东西」、「好风景」、「花好月圆」、「好人好事」。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友爱的。如:「好朋友」、「好同学」。
- 完整的、没坏的。如:「完好如初」、「修好了。」
- 相善、彼此亲爱。如:「友好」。唐·高适〈赠别晋三处士〉诗:「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红楼梦·第二七回》:「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
- 痊愈。如:「病好了!」《警世通言·卷一六·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孩儿感些风寒,这几日身子不快,来不得。传语员外得知,一好便来。」
- 很、非常。表示程度深。如:「好久」、「好冷」、「好笨」、「好厉害」。
- 完成、完毕。如:「交代的工作做好了。」、「稿子写好了。」《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锦。」
- 容易。如:「这事好办。」、「这问题好解决。」、「这小孩好带。」
- 以便、便于。如:「快准备行李,好早点上路。」、「请告诉我你的住处,我好去找你。」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可以、应该。如:「只好如此」、「正好试试」。《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刁迈彭屈指一算,后任明天好到,便约张太太三天回音。」
- 置于某些动词之前,表效果佳。如:「好看」、「好玩」、「好吃」、「好笑」。
- 置于数量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多或久的意思。如:「好些个」、「好几处」、「好半天」、「好一会儿」。
- 表示称赞或允许。如:「好!就这么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 表示责备或不满意的语气。如:「好!这下子事情愈来愈棘手了。」
好 [ hào ]
动- 爱、喜爱。如:「洁身自好」、「好逸恶劳」、「好学不倦」。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唐·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 心中所喜爱的事。如:「投其所好」。《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旧指玉器中的孔。《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汉·郑玄·注:「好,璧孔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