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绿 ( 綠 緑 ) lǜ/lù
绿 [ lǜ ]
- ◎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色。~叶。~灯。~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 ◎ 义同(一),专用于某些名词:~林。~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
敷 fū《國語辭典》
敷 [ fū ]
动- 散布、传布。《书经·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祇承于帝。」唐·皮日休〈十原系述·原弈〉:「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然后有苗格焉。」
- 陈述。《诗经·商颂·长发》:「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研书赏理,敷文奏怀。」
- 铺设、展开。《书经·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楚辞·屈原·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 涂抹。如:「敷脸」、「敷药」。《红楼梦·第三四回》:「宝姑娘送去的药,我给二爷敷上了,比先好些了。」
- 足够。如:「入不敷出」。《三国演义·第三○回》:「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湖外
宋史赵昌言传昌言喜推奖后进掌漕湖外时李沆通判潭州昌言谓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王旦宰岳州平江昌言一见识其远大以女妻之后皆为贤相 杜甫晴诗见海东下 ——《骈字类编》
草 cǎo《國語辭典》
草 [ cǎo ]
名- 草本植物的总称。如:「草木」、「花草」、「碧草如茵」。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是岁大旱,野无草。」
- 田野、荒野。如:「草泽」。《商君书·垦令》:「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 一种书法字体。如:「狂草」、「行草」。
- 底稿、文稿。如:「起草」、「拟草」。
- 姓。如汉代有草中。
- 马虎、粗率、不细腻。如:「潦草」。
- 初步的、尚未决定的。如:「草案」、「草图」、「草约」。
- 用草编成的。如:「草席」、「草绳」、「草履」。
- 用草搭盖的。如:「草棚」、「草房」、「草庵」。
- 起稿、拟订。《汉书·卷三○·艺文志》:「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晋书·卷八三·江逌传》:「冀以免咎,使太常博士草其制。」
- 草写。清·郑板桥〈清季野闻〉:「板桥却之不得,亦草『难得糊涂』,付之。」
- 草率。如:「草草了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草办妆奁,粗陈筵席。」
青 qīng《國語辭典》
青 [ qīng ]
名- 颜色:➊ 绿色。唐·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➋ 蓝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➌ 黑色。如:「玄青」。
- 绿色的草木、山脉。如:「踏青」、「万年青」、「青黄不接」。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竹皮。如:「汗青」。
- 大陆地区青海省的简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绿色的。如:「青山绿水」、「山青水秀」。
- 蓝色的。如:「青天白日」。
- 黑色的。如:「青布」、「青衣」。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年轻的。如:「青年」、「青春」。
青 [ jīng ]
- 参见「青青」(二)条。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 使开始发生:发~。
-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 非静止的:~画。
- 可变的:~产。
- 行为:举~。~作。
- 常常:~辄得咎。
石根 shí gēn
岩石的底部;山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时有见此石根,如竹根而黄色,见者多凶,相与号为承受石。” 唐 杜甫 《宿清溪驿奉怀张之绪》诗:“石根青枫林,猿鸟聚儔侣。” 宋 王安石 《竹里》诗:“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江东岸石根,上覆中空,已为幻矣。” ——《漢語大詞典》
薇 wēi《國語辭典》
薇 [ wéi ]
名- 植物名。紫萁科紫萁属,多年生草本。叶由地下根茎丛生,叶上生孢子囊,幼嫩时可供食用,多生于山野向阳草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