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滕两岸,村落带林丘。

元好问金朝〕《水调歌头 赋德新王丈玉溪,溪在嵩前费庄,

空蒙玉华晓,潇洒石淙秋。嵩高大有佳处,元在玉溪头。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滕两岸,村落带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百年来,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鸟亦相留。父老鸡豚乡社,儿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流。万事已华发,吾道付沧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翠壁丹崖千丈木寒两岸村落林丘

翠壁
唐 邵升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沁园佳丽夺蓬瀛,翠壁红泉绕上京。
唐 杜甫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
唐 鲍溶 途中旅思二首 其一 峨峨西天岳,锦绣明翠壁。
唐 张乔 青鸟泉 有声悬翠壁,无势下丹霄。
唐 皮日休 太湖诗 其八 缥缈峰 翠壁内有室,叩之虚䃔䃧。
唐 徐铉 送孟宾于员外还新淦 题诗翠壁称逋客,采药春畦狎老农。
宋 苏轼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 仙游潭五首·潭 其五 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
宋 陈与义 岸帻 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骈字类编》
丹崖 dān yá
绮丽的岩壁。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丹崖嶮巇,青壁万寻。” 唐 李白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明 刘基 《徐资深华山图》诗:“ 华 岳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仙掌。”  ——《漢語大詞典》
千丈 qiān zhàng
极言其长、高、深。《史记·货殖列传》:“薪稾千车,船长千丈。” 北周 庾信 《终南山义谷铭》:“壁立千丈,峯横万仞。” 唐 白居易 《续古诗》之七:“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  ——《漢語大詞典》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1.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2.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4. 姓。如汉代有古霸。
  1.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木寒
汉书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刘向以为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木者少阳贵臣卿大夫之象也此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  ——《骈字类编》
滕 téng《國語辭典》

滕 [ téng ]

  1. 水流向上噴湧。《玉篇·水部》:「滕,《詩》曰:『百川沸滕。』水上涌也。」
  1. 國名。西周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滕縣一帶。
  2. 姓。如明代有滕宗智。
两岸(兩岸)liǎng àn
水流两旁的陆地。《宋书·刘钟传》:“ 循 先留别帅 范崇民 以精兵高舰据 南陵 ,夹屯两岸。”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元 萨都剌 《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茅盾 《子夜》一:“现在沿这 苏州河 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  ——《漢語大詞典》
村落 cūn luò
(1).村庄。《三国志·魏志·郑浑传》:“入 魏 郡界,村落齐整如一。” 唐 张乔 《归旧山》诗:“昔年山下结茅茨,村落重来野径移。” 宋 叶适 《题周子实所录》:“余久居 水心 村落,农蓑圃笠,共谈陇亩间。” 清 郑燮 《山中卧雪呈青崖老人》诗:“银沙万里无来跡,犬吠一声村落閒。” 朱德 《过五指山》诗:“车过村落地,老少夹路迎。”
(2).泛指乡村,乡下。 宋 张孝祥 《刘两府》:“某以久不省祖塋,自 宣城 暂归 歷阳 村落。”《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萧秀才 往 长洲 探亲,经过一个村落人家,只见一伙人聚在一块在那里喧嚷。” 鲁迅 《伪自由书·中国人的生命圈》:“村落市廛,一片瓦砾。”  ——《漢語大詞典》
带 ( 帶 ) dài
带 [ dài ]
  1. 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子。皮~。领~。一衣~水。
  2. 像带子的长条物:~钢。~鱼。声~。
  3. 车轮胎:车~。外~。
  4. 区域:地~。温~。
  5. 佩戴,披挂:~孝。~剑。
  6. 随身拿着:携~。~挈。~着钱。
  7. 捎,连着,顺便做:连~。~职。~累(lěi )(连累)。话中~刺。
  8. 含有,呈现:~电。~伤。
  9. 率领,引导:~领。~头。~动。以点~面。
  10. 女子阴道分泌的白色黏液:白~。
林丘(林坵)lín qiū
亦作“ 林坵 ”。亦作“ 林邱 ”。
(1).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元 萨都剌 《次张举韵题皖山金氏绣野亭》:“最喜园林动花竹,不妨城郭带林丘。” 清 蒋士铨 《桂林霜·私葬》:“杀气如烟蔽林坵,孤城半掩无人鬭。”
(2).指隐居的地方。 晋 谢安 《兰亭》诗:“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餘寒歷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予赋《留穷诗》,以述其志云:‘……穷自有离合,心何偏去留。踟蹰兼晦朔,寂寞且林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