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无心之心无有形,无中养就婴儿灵。

白玉蟾宋代〕《大道歌

乌飞金,兔走玉,
三界一粒粟。山河大地几年尘,
阴阳颠倒入玄谷。人生石火电光中,
数枚客鹊枝头宿。桑田沧海春复秋,
乾坤不放坎离休。九天高处风月冷,
神仙肚里无闲愁。世间学仙者,
胸襟变清鸦。丹经未读望飞升,
指影谈空相诳嚇。有时驰骋三寸舌,
或在街头佯做哑。正中恐有邪,
真里须辨假。若是清虚泠澹人,
身外无物赤洒洒。都来聚气与凝神,
要炼金丹赚几人。引贼入家开宝藏,
不知身外更藏身。身外有身身里觅,
冲虚和气一壶春。生擒六贼手,
活嚼三尸口。三尸六贼本来无,
尽从心里忙中有。玉帝非惟惜诏书,
且要神气相保守。此神此气结真精,
唤作纯阳周九九。此时方曰圣胎圆,
万丈崖头翻筋斗。铅汞若粪土,
龙虎如鸡狗。白金黑锡几千般,
水银朱砂相鼓诱。白雪黄芽自无形,
华池神水无泉溜。不解回头一看子,
冲风冒雨四方走。四方走,
要寻师,寻得邪师指授时,
迷迷相指可怜伊。大道不离方寸地,
工夫细密有行持。非存思,
非举意,非是身中运精气。
一关要锁百关牢,转身一路真容易。
无心之心无有形,无中养就婴儿灵。
学仙学到婴儿处,月在寒潭静处明。
枯木生花却外香,海翁时与白鸥盟。
片饷工夫容易做,大丹只是片时成。
执著奇言并怪语,万千譬喻今如许。
生也由他死由他,只要自家做得主。
空中云,也可缚。
水中月,也可捉。
一气结成物,气足分天地。
天地本无心,二气自然是。
万物有荣枯,大数有终始。
会得先天本自然,便是性命真根蒂。
道德五千言,阴符三百字。
形神与性命,身心与神气。
交媾成大宝,即是金丹理。
世人多执著,权将有作归无作。
猛烈丈夫能领畧,试把此言闲处嚼。
若他往古圣贤人,立教化人俱不错。
况能蓦直迳路行,一条直上三清阁。
三清阁下一团髓,昼夜瑶光光烁烁。
云谷道人仙中人,骨气秀茂真磊落。
年来多被红尘缚,六十四年都是错。
刮开尘垢肯豁开,长啸一声归去来。
神仙伎俩无多子,只是人间一味呆,
忽然也解到蓬莱。武夷散人与君说,
见君真个神仙骨。我今也不炼形神,
或要放颠或放劣。寒时自有丹田火,
饥时只喫琼湖雪。前年仙师寄书归,
道我有名在金阙。闲名落世收不回,
而今心行尤其乘。那堪玉帝见怜我,
诏我归时未肯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无心无有养就婴儿

无心(無心)wú xīn
(1).犹无意,没有打算。《东观汉记·寇恂传》:“ 皇甫文 , 峻 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 晋 陶潜 《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唐 杜甫 《畏人》诗:“门逕从榛草,无心走马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必是无心卖他,奚落小肆罢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 朱延年 ﹞也不知道是 徐总经理 无心说出的,他就随随便便唔了一声。”
(2).没有成见。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朕以无心处之,无心则明,无心则不偏,无心则不私。”
(3).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 唐 修雅 《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五代 齐己 《送略禅师归南岳》诗:“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
(4).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宋 高似孙 《纬略·穷奇》:“ 东方朔 《神异经》曰:‘ 崑崙 西有兽,其状如犬,有两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五臟……名曰浑沌,一名无耳,一名无心。’”
(5).古谓蚯蚓食土无心。《大戴礼记·易本命》:“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淮南子·墬形训》:“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 高诱 注:“蚯蚓之属是也。”
(6).草名。参见“ 无心草 ”。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无有(無有)wú yǒu
(1).没有。《书·洪范》:“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孔 传:“言无有乱为私好恶,动必循先王之道路。”《老子》:“絶巧弃利,盗贼无有。”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朝廷清明,无有欺蔽。”《龙图耳录》第九一回:“这有何难?我只问你烧柴预备下了无有?”京剧《乌龙院》第三场:“众街坊:无有讲什么,不过是闲谈而已。”
(2).指匮乏。 汉 焦赣 《易林·讼之噬嗑》:“民不安处,年飢无有。”《通典·食货九》:“裂疋为尺,以济无有。”
(3).犹无比。 汉 枚乘 《七发》:“既登 景夷 之臺,南望 荆山 ,北望 汝海 ,左 江 右湖,其乐无有。” 唐 李峤 《汾阴行》:“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4).无与有。指贫与富。《通典·食货三》:“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
(5).指不见形相的东西。《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河上公 注:“无有,谓道也。”《吕氏春秋·审分》:“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此之定性於大湫,命之曰无有。” 高诱 注:“无有,无形也。道无形,无形言得道也。”  ——《漢語大詞典》
形 xíng《國語辭典》

形 [ xíng ]

  1. 實體、身體。如:「有形」、「無形」、「形影不離」。《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2. 樣子、樣貌。如:「圓形」、「形象」、「形態」、「形容」。《孫子·虛實》:「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3. 狀況。如:「情形」。
  4. 地勢。如:「地形」、「形勢」。《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山之險。」
  1. 表現、顯現。如:「喜形於色」、「形之於外」。《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2. 構成、變成。《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3. 描寫。如:「形容」、「難以形於筆墨」。
  4. 比較、對照。如:「相形見絀」。《淮南子·齊俗》:「故高下之相傾也,短脩之相形也,亦明矣。」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养就(養就)yǎng jiù
培植成功。 宋 陆游 《木兰花慢·夜登青城山玉华楼》词:“养就金芝九畹,种成琪树千林。”  ——《漢語大詞典》
婴儿(嬰兒)yīng ér
(1).初生幼儿。《老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竟陵 僧有于水滨得婴儿者,育为弟子。” 宋 苏轼 《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婴儿生而导之言,稍长而教之书。”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一边是刚刚出生的婴儿,独自在家里,也需要慈母的抚养。”
(2).泛指幼童。《战国策·秦策一》:“今 秦 妇人婴儿皆言 商君 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史记·高祖本纪》:“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清 李渔 《玉搔头·弄兵》:“当年悮作婴儿戏,追裂桐封旧券文。”
(3).道家称铅为婴儿,水银为姹女。 唐 吕岩 《鄂渚悟道歌》:“或名龙,或名虎,或号婴儿并姹女。”《西游记》第十九回:“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  ——《漢語大詞典》
灵 ( 靈 ) líng
灵 [ líng ]
  1. 有效验:~验。~丹妙药。
  2. 聪明,不呆滞:~巧。机~。~慧。
  3. 敏捷的心理活动:~机。~感。~性。
  4. 精神:~魂。心~。英~。
  5. 旧时称神或关于神仙的:神~。精~。
  6. 反映敏捷,活动迅速:~活。~犀。~便(biàn )。
  7. 关于死人的:幽~。~魂。~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