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于乡里贤,与夫旧连率。
淳熙十六年,正月十九日。
雪余雨更作,有客方抱疾。
忽传底处书,昏暮叩蓬荜。
问之何许人,乃是吾家侄。
书中道何为,除目报甲乙。
要令二父知,此意深所悉。
我方盘谷归,讵应闻黜陟。
虽云在田野,又可忘辅弼。
况于乡里贤,与夫旧连率。
及其先友家,投分亦颇密。
恭惟三君子,德盛难具述。
要皆由从官,以至秉政笔。
于今天下事,孰得复孰失。
仰思与夜继,想不遑暇逸。
置邮速传命,颂口当四出。
而我病不能,欲置还未毕。
要歌夔皋诗,称美宁敢溢。
愿观勋业成,公论斯可必。
曾闻鸟鸣春,气应还唧唧。
喜甚屐且折,忧深纬宁恤。
雪余雨更作,有客方抱疾。
忽传底处书,昏暮叩蓬荜。
问之何许人,乃是吾家侄。
书中道何为,除目报甲乙。
要令二父知,此意深所悉。
我方盘谷归,讵应闻黜陟。
虽云在田野,又可忘辅弼。
况于乡里贤,与夫旧连率。
及其先友家,投分亦颇密。
恭惟三君子,德盛难具述。
要皆由从官,以至秉政笔。
于今天下事,孰得复孰失。
仰思与夜继,想不遑暇逸。
置邮速传命,颂口当四出。
而我病不能,欲置还未毕。
要歌夔皋诗,称美宁敢溢。
愿观勋业成,公论斯可必。
曾闻鸟鸣春,气应还唧唧。
喜甚屐且折,忧深纬宁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况于(況於)kuàng yú
连词。何况。《易·乾》:“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孟子·离娄上》:“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於 孔子 者也,况於为之强战?”《史记·穰侯列传论》:“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説,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羈於之臣乎!” ——《漢語大詞典》
乡里(鄉里)xiāng lǐ
(1). 周 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惠施,乡里之委积以卹民之囏阨。” 郑玄 注:“乡里,乡所居也。”《吴子·治兵》:“乡里相比,什伍相保。”《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释名》:“民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自然民谣;一种为假作民谣。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流行乡里间的徒歌。”
(2).家乡;故里。《管子·立政》:“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后汉书·刘盆子传》:“﹝ 杨音 ﹞与 徐宣 俱归乡里,卒於家。”《水浒传》第三九回:“﹝ 黄文炳 ﹞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譬如 蒋士镳 ,平时欺侮善良,横行乡里,那倒要当心点儿。”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墨子·尚贤中》:“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许允 为吏部郎,多用乡里。” 清 陈康祺 《郎潜记闻》卷一:“时知县事者为 湖北 温壮勇公 绍原 , 陆制军 乡里也。” 黄谷柳 《虾球传·难童之家》:“好,我们两人算是同乡了。喂,乡里,你大还是我大?”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周书·寇洛传》:“及 贺拔岳 西征, 洛 与之乡里,乃募从入 关 。” 明 王琦 《寓圃杂记》卷下:“公与 熊 有乡里之好,因以阴隲之説諭之, 熊 不省。”《明史·奸臣传·鄢懋卿》:“ 植 与 嵩 乡里,尝劝 嵩 杀 杨继盛 。”
(5).指妻。 南朝 梁 沈约 《山阴柳家》诗:“还家问乡里,詎堪持作夫?”《南史·张彪传》:“ 沈泰 説 陈文帝 遣 章昭达 领千兵重购之,并图其妻…… 彪 知不免,谓妻 杨 呼为乡里曰:‘我不忍令乡里落佗处,今当先杀乡里然后就死。’” ——《漢語大詞典》
(2).家乡;故里。《管子·立政》:“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后汉书·刘盆子传》:“﹝ 杨音 ﹞与 徐宣 俱归乡里,卒於家。”《水浒传》第三九回:“﹝ 黄文炳 ﹞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譬如 蒋士镳 ,平时欺侮善良,横行乡里,那倒要当心点儿。”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墨子·尚贤中》:“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许允 为吏部郎,多用乡里。” 清 陈康祺 《郎潜记闻》卷一:“时知县事者为 湖北 温壮勇公 绍原 , 陆制军 乡里也。” 黄谷柳 《虾球传·难童之家》:“好,我们两人算是同乡了。喂,乡里,你大还是我大?”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周书·寇洛传》:“及 贺拔岳 西征, 洛 与之乡里,乃募从入 关 。” 明 王琦 《寓圃杂记》卷下:“公与 熊 有乡里之好,因以阴隲之説諭之, 熊 不省。”《明史·奸臣传·鄢懋卿》:“ 植 与 嵩 乡里,尝劝 嵩 杀 杨继盛 。”
(5).指妻。 南朝 梁 沈约 《山阴柳家》诗:“还家问乡里,詎堪持作夫?”《南史·张彪传》:“ 沈泰 説 陈文帝 遣 章昭达 领千兵重购之,并图其妻…… 彪 知不免,谓妻 杨 呼为乡里曰:‘我不忍令乡里落佗处,今当先杀乡里然后就死。’” ——《漢語大詞典》
贤 ( 賢 ) xián
贤 [ xián ]
-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
-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夫 fū/fú《國語辭典》
夫 [ fū ]
名- 古代稱成年男子為「夫」,後泛稱男子。如:「征夫」、「懦夫」。《說文解字·夫部》:「夫,丈夫也。」清·徐灝·箋:「男子已冠之偁也。」《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 泛指一般人。如:「千夫所指」、「萬夫莫敵」、「匹夫」。
- 夫婿。如:「姊夫」、「前夫」、「亡夫」。《樂府詩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無名氏·陌上桑詩》:「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 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漁夫」、「農夫」、「車夫」、「挑夫」、「樵夫」。
夫 [ fú ]
助- 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 文言文中用於句末,表示感嘆或疑問。《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歌,可夫?』」
- 文言文中用於句中,無義。《禮記·檀弓下》:「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 文言文中指示代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 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相當於「此」、「彼」。《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 过时的,与“新”相对:~式。~俗。
-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连率(連率)lián lǜ
(1).连帅。古代十国诸侯之长。 唐 柳宗元 《梓人传》:“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 宋 王安石 《周秦本末论》:“制方伯、连率之职。”
(2). 新 朝官职名,相当于太守。《汉书·王莽传中》:“ 莽 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后汉书·马援传》:“及 莽 败, 援 兄 员 时为 增山 连率。” 李贤 注:“连率亦太守也。”后亦泛称地方长官。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公之桑梓,本於此地,再为连率,频仍衣锦。”
(3).统帅;盟主。《梁书·元帝纪》:“粤以不佞,谬董连率,远惟国艰,不遑寧处。”《旧唐书·刘仁轨传》:“臣蒙陛下曲重天奬,弃瑕録用,授之刺举,又加连率。” ——《漢語大詞典》
(2). 新 朝官职名,相当于太守。《汉书·王莽传中》:“ 莽 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后汉书·马援传》:“及 莽 败, 援 兄 员 时为 增山 连率。” 李贤 注:“连率亦太守也。”后亦泛称地方长官。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公之桑梓,本於此地,再为连率,频仍衣锦。”
(3).统帅;盟主。《梁书·元帝纪》:“粤以不佞,谬董连率,远惟国艰,不遑寧处。”《旧唐书·刘仁轨传》:“臣蒙陛下曲重天奬,弃瑕録用,授之刺举,又加连率。”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