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今日 jīn rì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明朝 míng cháo
(1).清晨。 晋 左思 《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
(2).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五:“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復更出。”《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且归去,你明朝却送我丈夫归来则个。” 潘漠华 《三月五夜》诗:“明朝将离去,为了你,又停留一天。”
(3).以后,将来。 五代 齐己 《感时》诗:“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 明 高启 《松隐为爱叔能赋》:“我今身似浮云閒,正合著在长林间。明朝倘许同栖泊,便拟飞随白鹤还。”
盛明之朝。诗文中常称本朝为“明朝”。 宋 王禹偁 《送淳于中舍悬车侍养》诗:“悬车乘去谢明朝,摆脱簪缨似一毛。” 宋 叶适 《再申省状》:“惟欲乞身暮景,得谢明朝。” ——《漢語大詞典》
(2).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五:“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復更出。”《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且归去,你明朝却送我丈夫归来则个。” 潘漠华 《三月五夜》诗:“明朝将离去,为了你,又停留一天。”
(3).以后,将来。 五代 齐己 《感时》诗:“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 明 高启 《松隐为爱叔能赋》:“我今身似浮云閒,正合著在长林间。明朝倘许同栖泊,便拟飞随白鹤还。”
盛明之朝。诗文中常称本朝为“明朝”。 宋 王禹偁 《送淳于中舍悬车侍养》诗:“悬车乘去谢明朝,摆脱簪缨似一毛。” 宋 叶适 《再申省状》:“惟欲乞身暮景,得谢明朝。” ——《漢語大詞典》
三月 sān yuè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
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三个月 ——《漢語大詞典》
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三个月 ——《漢語大詞典》
旦 dàn《國語辭典》
旦 [ dàn ]
名- 天刚亮的时候。如:「枕戈待旦」、「通宵达旦」。《文选·左思·蜀都赋》:「晨凫旦至,候鴈衔芦。」
- 白天。《文选·扬雄·解嘲》:「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
- (某一)日、天。如:「元旦」、「旦旦」、「一旦」。
- 戏剧中扮演妇女的脚色。如:「老旦」、「花旦」、「小旦」、「武旦」、「刀马旦」。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将来(將來)jiāng lái
(1).欲来;打算来。《左传·昭公三年》:“我欲得 齐 ,而远其宠,宠将来乎?”
(2).未来。《汉书·匈奴传下》:“消往昔之恩,开将来之隙。” 宋 陈亮 《书〈文中子〉附录后》:“得其理足以知百世之变,明其数足以计将来之事。”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七》:“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3).带来;拿来。《太平广记》卷三七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陈良》:“向下土有一人,姓 陈 名 良 ,游魂而已,未有统摄,是以将来。”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无行 崔郎 ,何必将来?”《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 温秀才 道:‘帖在那里,将来学生写。’”《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他不捨得喫,将来恭敬两位小官人。”
(4).下来;起来。《金瓶梅词话》第八六回:“他家大娘子分付将来,不教闲杂人来看。”《四游记·锺离合破白虎阵》:“众兵围合将来,把 令婆 等困在垓心。” ——《漢語大詞典》
(2).未来。《汉书·匈奴传下》:“消往昔之恩,开将来之隙。” 宋 陈亮 《书〈文中子〉附录后》:“得其理足以知百世之变,明其数足以计将来之事。”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七》:“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3).带来;拿来。《太平广记》卷三七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陈良》:“向下土有一人,姓 陈 名 良 ,游魂而已,未有统摄,是以将来。”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无行 崔郎 ,何必将来?”《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 温秀才 道:‘帖在那里,将来学生写。’”《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他不捨得喫,将来恭敬两位小官人。”
(4).下来;起来。《金瓶梅词话》第八六回:“他家大娘子分付将来,不教闲杂人来看。”《四游记·锺离合破白虎阵》:“众兵围合将来,把 令婆 等困在垓心。” ——《漢語大詞典》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動-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助-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