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叶知秋,正玉律、新砍夷则。

佚名宋代〕《满江红·一叶知秋

一叶知秋,正玉律、新砍夷则。迟三日、双星齐会,又逢七夕。先送天孙来乞巧,姓氏已在长生籍。喜华堂、今日庆生辰,排筵席。歌金缕,斟琼液。听祝寿,环佳客。看寿星明灿,祥烟葱郁。剩种庭萱春不老,年年嘉会如今日。辨一词、一岁一称觞,期千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叶知秋玉律夷则

一叶知秋(一葉知秋)yī yè zhī qiū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语本《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宋 唐庚 《文录》、 陈元靓 《岁时广记》卷三引 唐 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梧叶报秋》:“一叶知秋,虽古有此説,然安能应声飞落?”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要说梧桐一叶落而知秋的话, 徐寿轩 这一走也就表明了三厅的秋天的到来。”亦省作“ 一叶秋 ”。 唐 元稹 《赋得九月尽》:“霜降三旬后,萱餘一叶秋。” 宋 苏轼 《过海得子由书》:“门外三竿日,江关一叶秋。”《花月痕》第四一回:“黯絶 并门 一叶秋,桐阴小语便勾留。”  ——《漢語大詞典》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玉律 yù lǜ
(1).玉制的标准定音器。相传 黄帝 时 伶伦 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则依以为准。分阴、阳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气。《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晋书·律历志上》:“ 武帝 太康 元年, 汲群 盗发六国时 魏襄王 冢,亦得玉律。则古者又以玉为管矣。”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初秋寓怀》诗:“玉律初移候,清风乍远襟。”
(2).指管乐器。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引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 秦淮 丝肉中宵发,玉律抛残作笛鈿。”
(3).庄严而不可变更的法令。 前蜀 杜光庭 《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慙乖训抚之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愚人不能看深奥的书,见了一部小説,就是金科玉律。”
(4).引申为楷模、榜样。 宋 司马光 《枢密太傅文恭胡公挽辞》:“黄裳藴厚德,玉律儼清规。”  ——《漢語大詞典》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1.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2.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1.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2.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3.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4.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5.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1.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砍 kǎn《國語辭典》

砍 [ kǎn ]

  1. 用刀斧劈。如:「砍柴」、「砍头」。《水浒传·第五三回》:「李逵拔出大斧,先砍翻一堵壁。」
  2. 北方方言。指抛、掷。如:「拿砖头砍疯狗。」
夷则(夷則)yí zé
十二律之一。阴律六为吕,阳律六为律。夷则为阳律的第五律。律吕相配居第九。《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 韦昭 注:“夷,平也;则,法也。言万物既成,可法则也。”《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则。”参见“ 十二律 ”、“ 律吕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