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彤管 tóng guǎn
(1).杆身漆朱的笔。古代女史记事用。《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孌,貽我彤管。” 毛 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 郑玄 笺:“彤管,笔赤管也。” 陈奂 传疏引 董仲舒 曰:“彤者,赤漆耳。”一说指乐器。见 高亨 《诗经今注》。一说指红色管状的初生植物。见 余冠英 《诗经选译》。《后汉书·皇后纪序》:“女史彤管,记功书过。” 李贤 注:“彤管,赤管笔也。”
(2).指女子文墨之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三闺秀时代相近,并有功是书。彤管清徽,一时鼎峙,韵矣哉!”
(3).指 汉 代尚书丞、尚书郎每月所赐的一双赤管大笔。后用为在朝任官之典。《晋书·夏侯湛传》:“入閶闔,躡丹墀,染彤管,吐洪煇,干当世之务,触人主之威,有效矣。” 明 何景明 《田子行》:“我持彤管双凤翎,浮沉帝傍近紫庭。”
(4).指画笔。 明 唐寅 《题牡丹画》诗:“穀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漢語大詞典》
(2).指女子文墨之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三闺秀时代相近,并有功是书。彤管清徽,一时鼎峙,韵矣哉!”
(3).指 汉 代尚书丞、尚书郎每月所赐的一双赤管大笔。后用为在朝任官之典。《晋书·夏侯湛传》:“入閶闔,躡丹墀,染彤管,吐洪煇,干当世之务,触人主之威,有效矣。” 明 何景明 《田子行》:“我持彤管双凤翎,浮沉帝傍近紫庭。”
(4).指画笔。 明 唐寅 《题牡丹画》诗:“穀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漢語大詞典》
流阴(流陰)liú yīn
(1).浮云。 唐 王昌龄 《东溪玩月》诗:“万木分空霽,流阴中夜攒。”
(2).飘动的阴影。 清 方文 《李临淮玄素招集松筠阁》诗:“大壑生秋云,流阴被芳甸。” ——《漢語大詞典》
(2).飘动的阴影。 清 方文 《李临淮玄素招集松筠阁》诗:“大壑生秋云,流阴被芳甸。” ——《漢語大詞典》
教 jiào/jiāo《國語辭典》
教 [ jiào ]
动- 训诲、诱导。如:「教导」、「教诲」。《孟子·离娄上》:「古者易子而教之。」
- 使、让。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宋·周邦彦〈玉楼春·当时携手〉词:「帐里不教春梦到。」
- 礼仪、规矩。《孟子·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礼记·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
- 宗教的简称。如:「佛教」、「基督教」。
- 姓。如明代有教辅直。
教 [ jiāo ]
动- 传授。如:「教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唐·柳宗元〈六逆论〉:「教于后世,莫知其所以去就。」
金根 jīn gēn
(1).见“ 金根车 ”。
(2).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昌黎生 者,名父子也,虽教有义方,而性颇闇劣。尝为 集贤 校理,史传中有説金根车处,皆臆断之,曰:‘岂其误歟?必金银车。’悉改根字为银字。至除拾遗,果为諫院不受。俄有以故人子悯之者,因辟为 鹿门 从事。”后因以“金根”为文字遭谬改之典。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小学》:“锁定银鐺之名,车改金根之目。” 宋 陈师道 《谢正字启》:“闻浅见轻,但畏金根之谬。” 明 杨慎 《〈周官音诂〉序》:“幸未经学究金根之谬改, 麻沙 俗字之讹刊。” ——《漢語大詞典》
(2).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昌黎生 者,名父子也,虽教有义方,而性颇闇劣。尝为 集贤 校理,史传中有説金根车处,皆臆断之,曰:‘岂其误歟?必金银车。’悉改根字为银字。至除拾遗,果为諫院不受。俄有以故人子悯之者,因辟为 鹿门 从事。”后因以“金根”为文字遭谬改之典。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小学》:“锁定银鐺之名,车改金根之目。” 宋 陈师道 《谢正字启》:“闻浅见轻,但畏金根之谬。” 明 杨慎 《〈周官音诂〉序》:“幸未经学究金根之谬改, 麻沙 俗字之讹刊。” ——《漢語大詞典》
盛 shèng/chéng《國語辭典》
盛 [ chéng ]
动- 用容器装东西。如:「盛饭」、「盛汤」。
- 容纳。如:「箱子太小,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 古代装在食器里祭祀的谷物。《周礼·地官·闾师》:「不耕者祭无盛。」汉·郑玄·注:「盛,黍稷也。」
盛 [ shèng ]
形- 兴旺、繁茂、丰富。如:「兴盛」、「旺盛」、「茂盛」、「丰盛」、「盛馔」。
- 浓厚的。如:「盛情」、「盛意」。
- 大规模的。如:「盛大」、「盛举」、「盛事」。
- 极,表程度之深。如:「盛怒」、「盛夸」、「盛赞」。《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晔盛称操德,且曰:『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 姓。如汉代有盛苞。
国容(國容)guó róng
(1).国家的礼制仪节。《司马法·天子之义》:“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 唐 元稹 《卢均等三人授通事舍人》:“尔等各茂声光,副朕兹选,宜膺宠命,无废国容。” 宋 苏轼 《除苗授特授武泰军节度使》:“出总元戎,作先声於士气;入为环尹,寓军政於国容。”
(2).国家的景象。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3).指国中绝色女子。 唐 富嘉谟 《丽色赋》:“俄而世姝即、国容进,疑自持兮动盼,目烂烂兮昭振。” ——《漢語大詞典》
(2).国家的景象。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3).指国中绝色女子。 唐 富嘉谟 《丽色赋》:“俄而世姝即、国容进,疑自持兮动盼,目烂烂兮昭振。”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