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阵蜜蜂狂絮里,酒酣眠折玉搔头。

佚名宋代〕《捣练子·偏□戏

偏□戏,最风流。斗帐金猊暖不收。一阵蜜蜂狂絮里,酒酣眠折玉搔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阵蜜蜂酒酣玉搔头

一阵(一陣)yī zhèn
(1).亦作“ 一陈 ”。一次列阵或一次对敌。《吴子·料敌》:“夫 齐 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於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宋史·卢斌传》:“今若还师,必须结阵而去,以一阵之役,比於固守,其利百矣。”
(2).一段时间。《官场现形记》第五回:“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又厌烦了,又要过什么班。”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经过这一次失败后,有一阵他绝口不谈发财。”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七:“最近一阵子,他在考虑薪水以外的收入怎样安排。”
(3).表数量。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现象。 唐 裴悦 《闻砧》诗:“一阵霜风杀柳条,浓烟半夜成黄叶。”《西游补》第十三回:“ 唐僧 坐定,后房一阵锣鼓,一阵画角,一阵呐喊。”《儒林外史》第一回:“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 老舍 《正红旗下》一:“不幸,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来一阵风暴。”
(4).表数量。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把个老头子呕的嚷一阵,闹一阵。”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 焕之 从报纸上看见了,突然起一种热望,要同 乐山 会会面,畅谈一阵。” 周立波 《李大贵观礼》:“她觉得既然是个人人有份的大喜的日子,她就应该美美地多睡一阵子,以资庆祝。”
(5).表数量。用于成群、成批的人或鸟兽。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定变难>诗序》:“是夜逃者十二人,二人坐舟,犹有十人作一阵走。”《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是夜月光皎洁,撞着一阵军马,约三百餘人,将 朱温 四人喝住。” 冰心 《寂寞》:“有一天有一阵麻雀经过,那麻雀多极了,成群结队的飞着,连太阳都遮住了。”
(6).副词。犹一起。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同时几乎一阵闯进来的是扭持着的姑老爷和姑太太。”  ——《漢語大詞典》
蜜蜂 mì fēng
亦作“ 蜜蠭 ”。 昆虫名。人类饲养以供采蜜的蜂类。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国志注〉表》:“窃惟繢事以众色成文,蜜蠭以兼采为味,故能使绚素有章,甘踰本质。” 唐 杜甫 《敝庐遣兴奉寄严公》诗:“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 宋 晏殊 《菩萨蛮》词:“莫学蜜蜂儿,等閒悠颺飞。” 清 孙枝蔚 《上巳日登见山楼》诗之三:“蜜蜂与蝴蝶,争向花圃出。”  ——《漢語大詞典》
狂 kuáng《國語辭典》

狂 [ kuáng ]

  1. 夸大的、傲慢自大。如:「狂妄」、「口出狂言」。《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三国蜀·诸葛亮〈罢来敏教〉:「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
  2. 放纵、放荡。如:「狂放不羁」。《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 强烈、猛烈。如:「力挽狂澜」、「狂风骤雨」。宋·贺铸〈宿芥塘佛祠〉诗:「青青穬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1. 疯癫。如:「发狂」、「丧心病狂」。《书经·微子》:「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汉·孔安国·传:「发疾生狂。」宋·苏轼〈方山子传〉:「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2. 姓。如黄帝时有狂屈竖,春秋时宋国有狂狡。
  1. 任情恣意、不受拘束。如:「狂欢」、「狂笑不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宋·苏舜钦〈依韵和伯镇中秋见月九日遇雨之作〉诗:「放歌狂饮不知晓,烂熳酌客山岳颓。」
  2. 急速、快促。如:「狂奔」。《楚辞·屈原·九章·抽思》:「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文选·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絮 xù《國語辭典》

絮 [ xù ]

  1. 粗制棉。《说文解字·糸部》:「絮,敝绵也。」《汉书·卷四·文帝纪》:「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疋,絮三斤。」
  2. 弹松的棉花。如:「被絮」、「棉絮」。
  3. 附在植物上的茸毛。如:「柳絮」、「芦絮」。
  4. 姓。如汉代有絮舜。
  1. 将棉花均匀的塞进衣物里。如:「絮棉袄」、「絮褥子」。唐·李白〈子夜吴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1. 形容说话啰嗦、没有重点。如:「絮叨」、「絮絮不休」。
  1. 厌烦、嫌恶。《红楼梦·第三四回》:「只拿那糖腌的玫瑰卤子和了,吃了半碗,又嫌吃絮了,不香甜。」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1.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2.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3.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4.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5.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6.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酒酣 jiǔ hān
谓酒喝得尽兴,畅快。《吕氏春秋·长攻》:“ 代君 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史记·高祖本纪》:“酒酣, 高祖 击筑,自为歌诗。”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不醒不醉曰酣。一曰酣,洽也。” 晋 左思 《咏史》之六:“ 荆軻 饮 燕 市,酒酣气益振。”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六:“微雨喜初霽,酒酣江復清。”  ——《漢語大詞典》
眠 mián《國語辭典》

眠 [ mián ]

  1. 睡。如:「安眠」。唐·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诗:「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 昆虫因蜕皮或入冬后藏伏不动不食。如:「蚕眠」、「冬眠」。
  3. 装死。《山海经·东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
  1. 偃伏的。如:「眠柳」。
  2. 横摆的、平放的。如:「眠琴」。
折 zhē/zhé/shé《國語辭典》

折 [ zhé ]

  1. 摘取、弄斷。如:「反掌折枝」。《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2. 彎、曲。《晉書·卷九四·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3. 疊。《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也作「摺」。
  4. 損失、喪失。如:「折壽」、「損兵折將」。《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不要一句非言,折盡平生之福。」
  5. 夭亡。《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宋·蘇軾〈屈原塔〉詩:「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6. 佩服。如:「折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抵》:「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無折之者。」
  7. 對換、抵銷。如:「以米折錢」。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
  8. 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唐·劉禹錫〈天論上〉:「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
  1. 折扣的簡稱。如:「打八折」。
  2. 挫敗、難關。如:「百折不撓」。
  3. 量詞:➊ ​ 計算折疊次數的單位。如:「把紙折成三折。」➋ ​ 計算戲劇分段的單位。如:「《竇娥冤》共分四折。」
  4. 一種治病方法。如病熱極重者,應以大寒的藥劑折其焰而救其急。

折 [ zhē ]

  1. 翻轉、迴旋。如:「折跟頭」、「折騰」、「折返」。
  2. 倒出。如:「一筐子的梨都折了。」

折 [ shé ]

  1. 斷。如:「棍子折了!」
  2. 虧損。《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均官有以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毋令折錢。」《紅樓夢·第一○○回》:「前兩天還聽見一個荒信,說是南邊當鋪也因為折了本兒收了。」
玉搔头(玉搔頭)yù sāo tóu
(1).即玉簪。古代女子的一种首饰。《西京杂记》卷二:“ 武帝 过 李夫人 ,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 唐 白居易 《长恨歌》:“花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清 郑燮 《扬州》诗:“借问累累荒冢畔,几人耕出玉搔头。”参见“ 玉簪 ”。
(2).指美女。 宋 张元干 《菩萨蛮·戏呈周介卿》词:“醉倚玉搔头,几曾知旅愁。”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