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腊梅(臘梅)là méi
落叶灌木。冬季开花,花瓣外层黄色,内层暗紫色,香味浓。供观赏。 明 谢谠 《四喜记·他乡遇故》:“沉醉金樽且放怀,雪飞江上腊梅开。” 清 赵翼 《素食招梦楼佩香小集》诗:“春茗烹当重醖酒,腊梅开作辟寒香。” 金近 《腊梅花》诗:“别的花儿怕冬天,只有腊梅开得旺。” ——《漢語大詞典》
枝 zhī/qí《國語辭典》
枝 [ zhī ]
名- 树干从旁生出的枝条。如:「枯枝」、「嫩枝」。《说文解字·木部》:「枝,木别生条也。」
- 凡自同一本源而分出者。《左传·庄公六年》:「《诗》云:『本枝百世。』」《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 四肢。《庄子·大宗师》:「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通「肢」。
- 量词。计算细长物体的单位。如:「一枝花」、「三枝毛笔」。
- 姓。如汉代有枝百英。
- 不中肯的、不一致的。《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枝 [ qí ]
名- 多出的脚趾。如:「骈拇枝指」。《集韵·平声·支韵》:「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同「跂 」。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名-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 登載。如:「上報」、「上帳」。
-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 參見「上聲 」條。
嫩蕊 nèn ruǐ
(1).含苞欲放的花。 唐 杜甫 《滕王亭子》诗之一:“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蕊,一本作“ 蘂 ”。 宋 王安石 《招叶致远》诗:“山桃溪杏两三栽,嫩蕊商量细细开。”
(2).茶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户部·茶式》:“仙芝、嫩蕊、福金、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出 饶州 、 池州 。” ——《漢語大詞典》
(2).茶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户部·茶式》:“仙芝、嫩蕊、福金、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出 饶州 、 池州 。” ——《漢語大詞典》
两两(兩兩)liǎng liǎng
(1).成双成对。《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既通宫闈,无容静默,两两相对,俱有损伤。” 宋 梅尧臣 《送石昌言舍人还蜀拜扫》诗:“舍人亦与泰阶近,两两联裾如雁行。” 元 张可久 《小梁州·郊行即事》曲:“小桥流水落红香,两两鸳鸯。”
(2).犹言稀稀落落。 宋 王安石 《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明 张五山 《驻马听·秋游莫愁湖因过陈荩卿看菊》曲:“粧点秋光,黄叶丹枫飘两两;轻摇兰桨,沙鸥汀鷺起双双。” ——《漢語大詞典》
(2).犹言稀稀落落。 宋 王安石 《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明 张五山 《驻马听·秋游莫愁湖因过陈荩卿看菊》曲:“粧点秋光,黄叶丹枫飘两两;轻摇兰桨,沙鸥汀鷺起双双。” ——《漢語大詞典》
三三 sān sān
(1).谓三乘以三。《宋书·律历志上》:“黄钟之律长九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三九二十七,故幅长二尺七寸,古之制也。”
(2).童谣名。 宋 苏轼 《会双竹席上奉答开祖长官》诗:“算来九九无多日,唱着三三忆旧游。” 王文诰 辑注引 冯应榴 曰:“《唐书》童謡:打麦三三三。” 明 袁宏道 《法华庵同诸开士限韵》:“农人占九九,童子契三三。”
(3).指三三径。 清 曹寅 《寄题东园》诗之六:“桃坞下多蹊,三三别一径。”参见“ 三三径 ”。
(4).三同、三让、三虞的合称。《逸周书·酆谋》:“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无声。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殴牧,三郊不留人。王曰:‘呜呼!允从三三无咈,厥徵可因。’” 孔晁 注:“言三让、三同、三虞无违,言善徵可用以立功也。” ——《漢語大詞典》
(2).童谣名。 宋 苏轼 《会双竹席上奉答开祖长官》诗:“算来九九无多日,唱着三三忆旧游。” 王文诰 辑注引 冯应榴 曰:“《唐书》童謡:打麦三三三。” 明 袁宏道 《法华庵同诸开士限韵》:“农人占九九,童子契三三。”
(3).指三三径。 清 曹寅 《寄题东园》诗之六:“桃坞下多蹊,三三别一径。”参见“ 三三径 ”。
(4).三同、三让、三虞的合称。《逸周书·酆谋》:“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无声。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殴牧,三郊不留人。王曰:‘呜呼!允从三三无咈,厥徵可因。’” 孔晁 注:“言三让、三同、三虞无违,言善徵可用以立功也。” ——《漢語大詞典》
微 wēi《國語辭典》
微 [ wéi ]
動- 隱匿。《說文解字·彳部》:「微,隱行也。」《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
- 無、沒。《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史記·卷八七·李斯傳》:「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
- 非、不是。《詩經·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遊。」《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然而以理義斲削,神農黃帝猶有可非,微獨舜湯。」
- 精妙幽深。《書經·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
- 細小。如:「細微」、「具體而微」。
- 卑賤。如:「人微言輕」、「出身寒微」。《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聊齋志異·卷一○·臙脂》:「而又念其出身微,且日登公堂,為千人所窺指。」
- 衰落。如:「衰微」。《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
- 少。《禮記·祭義》:「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 昏暗不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文選·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 暗中、祕密。如:「微行」。《漢書·卷四五·伍被傳》:「淮南王陰有邪謀,被數微諫。」唐·柳宗元〈童區寄傳〉:「童微伺其睡,以縳背刃,力上下得絕。」
- 伺探。《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漢書·卷九二·游俠傳·郭解傳》:「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
- 稍、略。如:「稍微」、「略微」。《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含喜微笑,竊視流眄。」
-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微虎。
微 [ wēi ]
- (一)之又音。
吐 tǔ/tù《國語辭典》
吐 [ tǔ ]
动- 使东西从口中出来。如:「吐痰」、「吐哺」。《水浒传·第六回》:「见洒家是个和尚,他道不利市,吐一口唾走入去了。」
- 发出、说出。如:「吐露」、「坚不吐实」、「一吐为快」。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 释放、放出。如:「窗外的夜来香吐放出浓郁的芳香。」
- 摒弃、抛弃。《左传·僖公五年》:「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 文词、言词。如:「吐属典雅」。《南史·卷五二·梁宗室传下·始兴忠武王憺传》:「暎弟晔字通明,美姿容,善谈吐。」
吐 [ tù ]
动- 由胃逆出。如:「吐血」、「呕吐」、「上吐下泻」。
- 把吞没的东西退还。如:「吐出赃款」、「归你的,自拿去;不归你的,请全数吐出来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