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着衣衫、遮形盖体,弄精神、虚度春秋。

佚名元代〕《锦堂春

活骷髅。算来有甚风流。着衣衫、遮形盖体,弄精神、虚度春秋。

又不念、无常近也,又不怕、阎老来勾。巧使机关,张罗活计,忙忙劫劫苦贪求。

空热闹虚名薄利,分外惹闲愁。三寸气,一朝断了,独卧荒丘。

叹古今、几番成败,光阴迅速难留。好翛闲、修真养性,把从前、伎俩都休。

放下尘劳,悟明心地,凌风飘荡野云收。江山静,太虚空廓,星月照瀛洲。

真个好,逍遥快乐,不羡王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着衣弄精神虚度春秋

着衣(著衣)zhuó yī
穿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谢遏 夏月尝仰卧, 谢公 清晨卒来,不暇著衣。”《南史·刘璡传》:“兄 瓛 夜隔壁呼 璡 , 璡 不答,方下牀著衣立,然后应。” 唐 项斯 《宿山寺》:“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鐘声催著衣。”  ——《漢語大詞典》
衫 shān《國語辭典》

衫 [ shān ]

  1. 衣服的通称。如:「衣衫」、「棉衫」。明·张自烈《正字通·衣部》:「衫,衣之通称。」
  2. 单衣。如:「汗衫」、「罗衫」。唐·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诗:「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裤薄于云。」
遮 zhē《國語辭典》

遮 [ zhē ]

  1. 阻擋、攔阻。如:「遮擋」。《說文解字·辵部》:「遮,遏也。」《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超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
  2. 掩蓋、掩蔽。如:「遮蓋」、「遮掩」。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
  1. 此。宋·陸游〈點絳脣·采藥歸來〉詞:「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閒人樣。」通「這」。

遮 [ zhě ]

  1. 北平方言。指掩飾、掩蓋。如:「遮羞」、「酸能遮鹹」。
  2. 北平方言。指搪塞。如:「找個藉口來遮一遮他,免得他吵鬧不休。」
形 xíng《國語辭典》

形 [ xíng ]

  1. 實體、身體。如:「有形」、「無形」、「形影不離」。《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2. 樣子、樣貌。如:「圓形」、「形象」、「形態」、「形容」。《孫子·虛實》:「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3. 狀況。如:「情形」。
  4. 地勢。如:「地形」、「形勢」。《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山之險。」
  1. 表現、顯現。如:「喜形於色」、「形之於外」。《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2. 構成、變成。《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3. 描寫。如:「形容」、「難以形於筆墨」。
  4. 比較、對照。如:「相形見絀」。《淮南子·齊俗》:「故高下之相傾也,短脩之相形也,亦明矣。」
盖 ( 蓋 ) gài/gě/hé
盖 [ gài ]
  1. 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子。锅~。瓶~。膝~。天灵~。
  2. 伞:雨~。
  3. 由上往下覆,遮掩:覆~。遮~。掩~。~浇饭。
  4. 压倒,超过:~世无双。
  5. 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
  6. 用印,打上:~章。~戳子。
  7. 造(房子):~楼。翻~。
  8. 文言虚词(①发语词,如“~闻”;②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③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学也”)。
盖 [ gě ]
  1.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 姓。
盖 [ hé ]
  1. 同“盍”,文言虚词,何不。
体 ( 體 ) tǐ/tī《國語辭典》
  1. 「體 」的異體字。
弄精神 nòng jīng shén
伤神,费心思。《朱子语类》卷六三:“ 程子 又谓会不得时,只是弄精神,何也?曰:言实未会得,而扬眉瞬目,自以为会也。弄精神,亦本是禪语。”《水浒传》第七回:“在世为人保七旬,何劳日夜弄精神。”  ——《漢語大詞典》
虚度 xū dù
白白地度过。 唐 元稹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诗:“独倚破帘闲悵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虚度了丽日和风,枉误了良辰美景。”《红楼梦》第三七回:“单表 宝玉 自 贾政 起身之后,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游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步到辉煌的壮年。”  ——《漢語大詞典》
春秋 chūn qiū
(1).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