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恼得人、昏如痴醉,怀修行、轻送无常。

佚名元代〕《锦堂春

睡魔王。百般作害为殃。白日间、犹教可,夜更深、无处潜藏。

恼得人、昏如痴醉,怀修行、轻送无常。眼若胶粘,头如山压,一团昏闷转羸尪。

相勾引,三尸六贼,梦里盗元阳。般般飞腾法界,万种颠狂。

似这般、无端乖劣,劝诸公、各自堤防。念死生、前程事大,要殷勤、保护三光。

莫得偎佣,全凭觉悟,神通勇猛赛关张。相争战,威锋刚硬,一志向前当。

追赶退,云收雾敛,湛湛清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得人如痴怀修行无常

恼 ( 惱 ) nǎo
恼 [ nǎo ]
  1. 发怒,怨恨:~恨。~火。
  2. 烦闷,苦闷:烦~。苦~。懊~。~丧(sàng )。
得人 dé rén
(1).谓得到德才兼备的人。亦谓用人得当。《论语·雍也》:“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邢昺 疏:“ 孔子 问 子游 ,言女在武 城 ,得其有德之人乎?”《汉书·公孙弘传赞》:“ 汉 之得人,於兹为盛。” 宋 司马光 《论举选状》:“如此,则求贤之路广,请託之源絶,浮伪之风息,得人之颂兴矣。” 明 刘基 《杂解》:“是故有天下未尝无人也,有人未尝无用也,用得其当谓之得人,用失其当谓之失人。” 清 钱谦益 《管理屯田事务太仆寺卿董应举授中大夫制》:“为国以得人为急,人臣以忧国为先。”
(2).谓得人心。《国语·晋语一》:“今不据其安,不可谓能谋,行之以齿牙,不可谓得人。” 韦昭 注:“行齿牙之猾以害人,不可谓得人心也。”  ——《漢語大詞典》
昏 hūn《國語辭典》

昏 [ hūn ]

  1. 傍晚,日暮的时候。如:「黄昏」、「晨昏定省」。《左传·昭公十三年》:「自日中以争,至于昏。」
  2. 婚姻。《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上》:「是时突厥再上书求昏,帝未报。」通「婚」。
  1. 暗,光线不明。如:「昏暗」、「昏黄」。《文选·左思·吴都赋》:「挥袖风飘,而红尘昼昏。」《红楼梦·第五回》:「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2. 不明、不清楚。如:「老眼昏花」。唐·韩愈〈与崔群书〉:「目视昏花,寻常闲便不分人颜色。」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我老眼虽昏,早已看真了。」
  3. 神志不清的。如:「头昏」、「昏头昏脑」。《书经·多方》:「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
  4. 不明事理的。如:「昏庸」、「昏君」。
  1. 丧失知觉。如:「昏迷」、「昏厥」。《聊斋志异·卷一·鬼哭》:「先是,阍人王姓者,疾笃,昏不知人者数日矣。」
  2. 迷惑。《吕氏春秋·孟夏纪·诬徒》:「昏于小利,惑于嗜欲。」
如痴(如痴)
王安石明池诗斜倚水开花有思暖随风转柳如痴  ——《分类字锦》
醉 zuì《國語辭典》

醉 [ zuì ]

  1. 饮酒过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2. 沉迷、迷恋。如:「沉醉」、「心醉」、「陶醉」。
  1. 喝酒过多而神志模糊的样子。如:「醉汉」、「烂醉如泥」。
  2. 用酒浸渍的。如:「醉虾」、「醉鸡」。《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
怀 ( 懷 ) huái《國語辭典》
怀
  1. 「懷 」的異體字。
修行 xiū xíng
(1).修养德行。《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又有 臧逢世 , 臧严 之子也,篤学修行,不坠门风。”
(2).美好的品行。《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3).泛指操行。《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史记·殷本纪》:“封 紂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6).行善积德。《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漢語大詞典》
轻 ( 輕 ) qīng
轻 [ qīng ]
  1.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2.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
  3.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
  4.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5.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
  6.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送 sòng《國語辭典》

送 [ sòng ]

  1. 遣去。《說文解字·辵部》:「送,遣也。」宋·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2. 陪伴著走。如:「護送」、「送小弟弟回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3. 告別。如:「送別」、「送舊迎新」、「送行」。
  4. 贈給。如:「贈送」、「他送我一本書。」
  5. 輸運。如:「送貨」、「送信」、「運送」。
  6. 供應。如:「送水」、「送電」。
  7. 傳遞。如:「送秋波」。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8. 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您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无常(無常)wú cháng
(1).变化不定。《书·蔡仲之命》:“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后汉书·西羌传序》:“﹝ 西羌 ﹞所居无常,依随水草。”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吕文穆园》:“亦可以观万物之无常,览时之倏来而忽逝也。”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小老头的脸孔像天色一样的无常。”
(2).佛教语。谓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变异之中。 汉 牟融 《理惑论》:“万物无常,有存当亡。今欲学道,度脱十方。”《百喻经·伎儿作乐喻》:“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则今释氏所谓‘人身难得’无常迅速,二言也。”
(3).人死的婉词。 晋 法显 《佛国记》:“共诸同志游歷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贫道已力衰弱,无常将至。君前所求物,聊用为别。”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天那!着谁人送我无常!”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忆前年曾以布面《外套》一本见赠,殆其时已有无常之感。”
(4).旧时迷信所谓勾魂之鬼。《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阎君 得旨,便差无常小鬼,将 重湘 勾到地府。”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
变化不定。《易·乾》:“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孔颖达 疏:“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庄子·在宥》:“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