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挺 tǐng《國語辭典》
挺 [ tǐng ]
动- 拔出。《说文解字·手部》:「挺,拔也。」《战国策·魏策四》:「挺剑而起。」《三国演义·第一回》:「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
- 撑直。如:「挺胸」、「挺著脖子」。
- 勉强支撑。如:「挺不住」、「他病了!还是硬挺著不肯休息。」
- 直的。如:「西装笔挺」。
- 独特、杰出。如:「英俊挺拔」。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窃见巨鹿太守会稽谢夷吾,出自东州,厥土涂泥,而英资挺特,奇伟秀出。」南朝齐·孔稚珪〈祭外兄张长史文〉:「惟君之德,高明秀挺。」
- 很、甚。如:「他人缘挺好。」、「她待人挺和气。」、「她看起来挺高兴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挺长挺深的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的呢?」
- 量词。计算机枪数量的单位。如:「十挺机关枪」。
锋 ( 鋒 ) fēng
锋 [ fēng ]
- 刀剑锐利的部分:刀~。剑~。交~。~利。~芒。~镝(泛指兵器;亦喻战争)。
- 器物的尖锐部分:笔~。针~相对。
- 形容语言的尖锐:话~。谈~。
- 在前面带头的人:先~。前~。
镇 ( 鎮 ) zhèn
镇 [ zhèn ]
- 压:~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亦称“镇纸”,“压尺”)。~痛。
- 以武力维持安定:~压(用强力压制,不许进行政治活动)。~反。~服。~慑。~守。
- 安定:~静。~定。
- 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边防重~。
- 中国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
- 较大的集市:城~。村~。
- 把饮料等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凉:冰~。
- 整个一段时间:~日(整天)。
- 时常:十年~相随。
- 中国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 姓。
北 běi/bèi《國語辭典》
北 [ běi ]
语音 名- 方位名:➊ 相对于「南」而言。如:「北方」、「漠北」。➋ 地图的上方。
- 败逃的军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 在北方或从北来的。如:「北国」、「北风」。《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 向北行。《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鴈北。」
- 失败、败逃。如:「败北」。《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 向北,表示行动的方向。如:「北上」、「北征」。《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京索既扼,引师北讨。」
北 [ bèi ]
动- 违反、背叛。《说文解字·北部》:「北,乘也,从二人相背也。」《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通「背」。
北 [ bò ]
读音- (一)之读音。
阐 ( 闡 ) chǎn
阐 [ chǎn ]
- 说明,表明:~明。~发。~述。~释。~弘(阐明弘扬)。
- 开,开辟:“~并天下”。
威权(威權)wēi quán
(1).威势和权力。《管子·法法》:“法重於民,威权贵於爵禄。”《汉书·艺文志》:“《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於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 宋 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自古人君,英雄如 汉武帝 ,聪明如 唐太宗 ,皆知用此三术,而自执威权之柄。”《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 髦 ( 曹髦 )畏威权,只得从之。” 蒋光慈 《北京》诗:“ 东交民巷 的洋房崭然, 东交民巷 有无上的威权。”
(2).犹权威。 李大钊 《再论新亚细亚主义》:“我们应该在那威势煊赫的中间,看出真理的威权。” 鲁迅 《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Lunacharski又是音乐和戏剧的大威权。” ——《漢語大詞典》
(2).犹权威。 李大钊 《再论新亚细亚主义》:“我们应该在那威势煊赫的中间,看出真理的威权。” 鲁迅 《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Lunacharski又是音乐和戏剧的大威权。” ——《漢語大詞典》
剪伐 jiǎn fá
(1).砍伐。 唐 李白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冥居顺生理,草木不翦伐。” 明 宋濂 《宁山续说》:“自丧乱以来, 淮 楚 先被其害,崖非不高也,谷非不深也,亦罹其蹂践翦伐之苦,尽失其故态。”
(2).讨伐。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虽狐鼠之陋,无足示威,而蜂蠆之微,犹能害物,必资翦伐,方致和平。” 宋 苏舜钦 《己卯冬大寒有感》诗:“然由在遇专,丑类易翦伐。”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此军经营 安庆 ,翦伐沿 江 诸城,凋丧尚少。” ——《漢語大詞典》
(2).讨伐。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虽狐鼠之陋,无足示威,而蜂蠆之微,犹能害物,必资翦伐,方致和平。” 宋 苏舜钦 《己卯冬大寒有感》诗:“然由在遇专,丑类易翦伐。”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此军经营 安庆 ,翦伐沿 江 诸城,凋丧尚少。” ——《漢語大詞典》
魔 mó《國語辭典》
魔 [ mó ]
名- 佛教指修道的障害、破坏者。如:「魔由心生」。《妙法莲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
- 一般指能害人性命、迷惑人的鬼怪。如:「妖魔」、「恶魔」。《西游记·第二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 如妖魔般的恶人。如:「色魔」。
- 过度的嗜好成癖或入迷。如:「著魔」、「入魔」。
- 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如:「魔术」、「魔法」、「魔镜」。
- 可怕的、凶恶的。如:「魔掌」、「魔爪」。
精 jīng《國語辭典》
精 [ jīng ]
名- 良质纯净的米。《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庄子·人间世》:「鼓䇲播精,足以食十人。」
- 物质经过提炼后,纯净无杂质的部分。如:「酒精」、「香精」、「糖精」。
- 心神。如:「聚精会神」。《庄子·刻意》:「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
- 神怪称为「精」。如:「精怪」、「妖精」、「狐狸精」。
- 男性的精液。如:「遗精」、「射精」。
- 娴熟、擅长。如:「精通」。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金史·卷一一○·李献甫传》:「尤精左氏及地理学。」
- 细致、细密。与「粗」相对。如:「精细」、「精密」。《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
- 品质优良。如:「精盐」、「精兵」。《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 佳、最好。如:「精品」。《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妇女不彊,布帛不精。」
- 光、空。《水浒传·第二八回》:「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
- 极、甚、非常。如:「精湿」、「精瘦」。
- 全部、全数。《儒林外史·第五回》:「将些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老残游记·第一九回》:「不消半个更头,四百多银子又输得精光。」
正法 zhèng fǎ
(1).政治、法度。《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后汉书·马援传》:“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寧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公正的法度。《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淮南子·兵略训》:“立正法,塞邪隧。” 三国 魏 何夔 《制新科下州郡上言》:“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护持正法,隆 世祖 中兴之功;摧伏诸魔,雪 怀王 不返之怨。”
(3).正当的法则;正宗的法则。《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鉅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隋书·经籍志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王维 《温泉》,上句曰:‘ 新丰 树里行人度,闻道 甘泉 能献赋’。‘度’、‘赋’同韵。此非诗家正法。”
(4).正当的法术。相对于左道妖术而言。 宋 储泳 《祛疑说·咒水自佛》:“正法出于自然,故感应亦广大;邪法出于人为,故多可喜之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来其教盛行,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叫得妖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妾虽狐,得仙人正法,当书一符粘寝门,可以却之。”
(5).正法制;依法制裁、办理。《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王弼 注:“以正法制,故刑人。”《文子·下德》:“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6).特指执行死刑。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 禄山 反逆,皆由 杨氏 兄妹,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 周鑣 、 雷縯祚 ﹞私通潞藩,叛跡显然;乞早正法,晓示臣民。”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犯人背插白旗,上写‘就地正法私通 梁山 董昌 一名’。”
(7).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於世,演説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捨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於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漢語大詞典》
(2).公正的法度。《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淮南子·兵略训》:“立正法,塞邪隧。” 三国 魏 何夔 《制新科下州郡上言》:“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护持正法,隆 世祖 中兴之功;摧伏诸魔,雪 怀王 不返之怨。”
(3).正当的法则;正宗的法则。《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鉅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隋书·经籍志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王维 《温泉》,上句曰:‘ 新丰 树里行人度,闻道 甘泉 能献赋’。‘度’、‘赋’同韵。此非诗家正法。”
(4).正当的法术。相对于左道妖术而言。 宋 储泳 《祛疑说·咒水自佛》:“正法出于自然,故感应亦广大;邪法出于人为,故多可喜之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来其教盛行,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叫得妖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妾虽狐,得仙人正法,当书一符粘寝门,可以却之。”
(5).正法制;依法制裁、办理。《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王弼 注:“以正法制,故刑人。”《文子·下德》:“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6).特指执行死刑。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 禄山 反逆,皆由 杨氏 兄妹,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 周鑣 、 雷縯祚 ﹞私通潞藩,叛跡显然;乞早正法,晓示臣民。”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犯人背插白旗,上写‘就地正法私通 梁山 董昌 一名’。”
(7).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於世,演説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捨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於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漢語大詞典》
宣 xuān《國語辭典》
宣 [ xuān ]
动- 散播、发扬。如:「宣传」。《书经·皋陶谟》:「日宣三德。」唐·柳宗元〈斩曲几文〉:「谄谀宜惕,正直宜宣。」
- 发散、疏通。如:「宣泄怨气」。《左传·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泽。」
- 表达、说明。如:「心照不宣」。《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宋·苏轼〈贺蒋发运启〉:「忽移书之见及,欣感之幸,笔舌难宣。」
- 知道、明白。《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 以君王的命令传召臣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镜花缘·第四回》:「刚才奴婢已向各花宣过圣意。」
- 遍。《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焕炳照曜,靡不宣臻。」
- 姓。如明代有宣仲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