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簪
唐 陆龟蒙 和袭美寄题镜岩周尊师所居 十洞飞精应遍吸,一簪秋发未曾梳。
宋 苏轼 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回首旧游真是梦,一簪华发岸纶巾。
宋 陆游 道室即事 一簪残雪寄林亭,手把黄庭两卷经。 ——《骈字类编》
宋 苏轼 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回首旧游真是梦,一簪华发岸纶巾。
宋 陆游 道室即事 一簪残雪寄林亭,手把黄庭两卷经。 ——《骈字类编》
华发(華髮)huá fà
(1).花白头发。《墨子·修身》:“华髮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宋 苏轼 《次韵韶守狄大夫》之一:“华髮萧萧老 遂良 ,一身萍掛海中央。” 清 周亮工 《次施尚白韵与陈伯玑》:“谁谓故人来,相顾无华髮。”
(2).指年老;老年人。《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伏维幕府初开,博选清英,华髮旧德,并为元龟。” 李贤 注:“华髮,白首也。”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封昆季》诗:“晚途值 子玉 ,华髮同衰荣。” ——《漢語大詞典》
(2).指年老;老年人。《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伏维幕府初开,博选清英,华髮旧德,并为元龟。” 李贤 注:“华髮,白首也。”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封昆季》诗:“晚途值 子玉 ,华髮同衰荣。” ——《漢語大詞典》
一篇 yī piān
(1).古时文字皆著之于竹简,用牛皮编串如册,是为一篇。后因称首尾完整的文字为一篇。《墨子·明鬼下》:“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 汉 王充 《论衡·本性》:“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 世子 作养书一篇。” 唐 元稹 《酧白学士代书》诗:“一篇从日下,双鲤送天涯。” 金 元好问 《遣兴》诗:“一篇诗遣兴,三醆酒扶头。”
(2).全篇。 晋 陆机 《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朱子语类》卷八四:“此是一篇纲领。” ——《漢語大詞典》
(2).全篇。 晋 陆机 《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朱子语类》卷八四:“此是一篇纲领。” ——《漢語大詞典》
秋水 qiū shuǐ
(1).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 。” 南朝 齐 陆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岁暮寒飇及,秋水落芙蕖。”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 王安石 《散发一扁舟》诗:“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 清 王士禛 《樊圻画》诗:“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 瀟湘 。” 峻青 《黎明的河边》:“你听,哇--哇--,秋水下来就是这么响。”
(2).比喻明澈的眼波。 唐 白居易 《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 元 赵雍 《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今日箇蹙损春山,望穿秋水。”
(3).比喻清朗的气质。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赵细琼 《木兰花慢·〈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词:“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属氤氲。”
(4).形容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剑横秋水,靴踏狻猊。”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万金寳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5).比喻明净的镜面。 唐 鲍溶 《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迴秋水照蹉跎。”
(6).琴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弹秋水》诗:“信意弹《秋水》,清商促軫成。” ——《漢語大詞典》
(2).比喻明澈的眼波。 唐 白居易 《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 元 赵雍 《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今日箇蹙损春山,望穿秋水。”
(3).比喻清朗的气质。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赵细琼 《木兰花慢·〈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词:“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属氤氲。”
(4).形容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剑横秋水,靴踏狻猊。”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万金寳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5).比喻明净的镜面。 唐 鲍溶 《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迴秋水照蹉跎。”
(6).琴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弹秋水》诗:“信意弹《秋水》,清商促軫成。” ——《漢語大詞典》
得意 dé yì
(1).领会旨趣。《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列子·仲尼》:“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捷悟》:“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明 沈鲸 《双珠记·风鉴通神》:“义理一原须得意,知行两字在潜心。”
(2).犹得志。《管子·小匡》:“ 管仲 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 楚 ,则 楚 得意於天下;在 晋 ,则 晋 得意於天下,在 狄 ,则 狄 得意於天下。”《史记·六国年表》:“ 秦 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东巡 泰山 ,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天子方举西巡狩之典,幸 五臺 ,示得意。” 刘绍棠 《乡土与创作》:“后来少年得意,一帆风顺。”
(3).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 汉 刘向 《列女传·黎庄夫人》:“ 黎庄夫人 者, 卫侯 之女, 黎庄公 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书京兆 西明寺 《金刚经》,有 钟 、 王 、 欧 、 虞 、 褚 、 陆 诸家法,自为得意。” 宋 苏轼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西游记》第三一回:“你凡事攛唆,是他个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寻 老孙 怎的?”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十二:“﹝ 小芹 ﹞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 陆希荣 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潘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
(4).指及第。 唐 赵氏 《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期尔香浮曲水,夸得意於春风。”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得意》:“ 越 人以试雋为得意。”参见“ 春风得意 ”。 ——《漢語大詞典》
(2).犹得志。《管子·小匡》:“ 管仲 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 楚 ,则 楚 得意於天下;在 晋 ,则 晋 得意於天下,在 狄 ,则 狄 得意於天下。”《史记·六国年表》:“ 秦 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东巡 泰山 ,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天子方举西巡狩之典,幸 五臺 ,示得意。” 刘绍棠 《乡土与创作》:“后来少年得意,一帆风顺。”
(3).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 汉 刘向 《列女传·黎庄夫人》:“ 黎庄夫人 者, 卫侯 之女, 黎庄公 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书京兆 西明寺 《金刚经》,有 钟 、 王 、 欧 、 虞 、 褚 、 陆 诸家法,自为得意。” 宋 苏轼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西游记》第三一回:“你凡事攛唆,是他个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寻 老孙 怎的?”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十二:“﹝ 小芹 ﹞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 陆希荣 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潘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
(4).指及第。 唐 赵氏 《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期尔香浮曲水,夸得意於春风。”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得意》:“ 越 人以试雋为得意。”参见“ 春风得意 ”。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忘言 wàng yán
(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漢語大詞典》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