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花镕腊瓣春铺地。

高濂明代〕《滴滴金 滴滴金

花镕腊瓣春铺地。衬残红,伴草碧。最是金莲香印迹。

把笑能相惜。

晓来泪染露华湿。怜去马,分行色。醉眠曾为春留客。

梦里长相忆。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春铺

花 huā《國語辭典》

花 [ huā ]

  1.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許多變形的葉集生而成。包括花萼、花冠、花蕊、花托。可供人觀賞。如:「菊花」、「梅花」、「玫瑰花」。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 形狀像花的物體。如:「雪花」、「水花」、「浪花」、「爆米花」。
  3. 比喻美女。如:「姊妹花」、「解語花」、「交際花」、「尋花問柳」。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4. 姓。如唐代有花敬定。
  1. 有花的。如:「花季」。
  2. 有花紋的、雜色的。如:「花布」、「花貓」、「花邊」。
  3. 式樣、種類繁多的。如:「花式游泳」。
  4. 虛假的、巧妙的。如:「耍花招」、「花言巧語」。
  5. 模糊不清。如:「眼睛都花了。」
  6. 人心性不定、好玩樂稱為「花」。如:「花心大少」、「這個人很花,你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1. 開花。唐·杜甫〈偪仄行〉:「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
  2. 耗費。如:「花錢」、「花時間」、「這些錢夠他花的了。」
镕 ( 鎔 ) róng
镕 [ róng ]
  1. 铸器的模型。
  2. 销熔。
  3. 熔化。
  4. 喻陶冶(思想品质)。
  5. 古代的矛类武器。
腊 ( 臘 ) là/xī《國語辭典》

腊 [ xí ]

  1. 乾肉。《易經·噬嗑卦·六三》:「噬腊肉,遇毒。」《金史·卷八·世宗本紀下》:「遼主聞民間乏食,謂何不食乾腊。」
  2. 乾裂的皮膚。《山海經·西山經》:「(錢來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 羊,其脂可以已腊。」
  1. 製成肉乾。《莊子·外物》:「任公子若得魚,離而腊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
  1. 極、很。《國語·周語下》:「高位寔疾顛,味厚寔腊毒。」三國吳·韋昭·注:「腊,亟也。」
瓣 bàn《國語辭典》

瓣 [ bàn ]

  1. 瓜類的種子。《說文解字·瓜部》:「瓣,瓜中實也。」晉·傅玄〈瓜賦〉:「細肌密理,多瓤少瓣。」晉·干寶《搜神記·卷一》:「(徐光)​從人乞瓜,其主勿與。便從索瓣,杖地種之。」
  2. 瓜果或球莖等中有薄膜隔開或可依其紋理分開的部分。如:「橘瓣」、「蒜瓣」。
  3. 花片。如:「花瓣」。《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他也不曉得黃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
  4. 瓣膜的簡稱。如:「三尖瓣」。
  5. 量詞:➊ ​ 計算花瓣、葉片或水果、球莖等所分成小塊的單位。如:「這個橘子一共有十二瓣。」➋ ​ 計算物件成為瓣狀或破碎後的部分的單位。如:「將蘋果切成四瓣。」、「這瓷瓶被摔成好幾瓣。」
春铺(春铺)
章碣春日经湖上友人别业诗见天借下  ——《骈字类编》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1.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2.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4.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5.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6.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7.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8.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9.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1.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2.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1.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