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过从勿厌倦,相迟非郁盎。

曾巩宋代〕《答裴煜二首 其二

寥寥今非古,感激事真妄。曾谁省孤心,祇以饵群谤。

参差势已甚,决起意犹强。亲朋为忧危,议语数镌荡。

久之等聋眊,兀矣坐闾巷。长嗟贫累心,更苦病摧壮。

微诚岂天与,今晨子来贶。顾惭小人愚,未出众夫上。

狂言屈子吟,浩歌仍子倡。相欢匪貌济,所得实心尚。

时节虽已晏,梅柳幸欲放。过从勿厌倦,相迟非郁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过从厌倦郁盎

过从(過從)guò cóng
(1).互相往来;交往。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时生酒徒 周弁 、 田子华 并居 六合县 ,不与生过从旬日矣。” 元 范梈 《王继学晚过舍下》诗:“颇得过从乐,相看莫厌频。” 茅盾 《尚未成功》:“他们朝夕过从,谈谈说说,自然启发灵感非同小可。”
(2).相交往的朋友。 宋 梅尧臣 《自咏》:“花为贫富燄,鷰是旧过从。” 宋 张耒 《上元三绝句》之一:“一梦十年身老矣,山城风月作过从。” 明 刘元卿 《贤奕编·怀古》:“陋居罕有过从,所接之人亦无若数君者。”
(3).巴结;奉承。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四折:“是他百般地妳妳行过从不下,怎当那獠姨父物抬高价。” 元 朱庭玉 《梁州第七·妓门庭》套曲:“端的俺许你,许你一片心过从着四下里。” 明 陈大声 《粉蝶儿·效杨景言一点情牵体》套曲:“附着耳低低的过从,举着案谦谦的陪奉。”  ——《漢語大詞典》
勿 wù《國語辭典》

勿 [ wù ]

  1. 不要、不可。表示禁止、劝阻。如:「请勿吸烟」。《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不。表示否定。《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厌倦(厭倦)yàn juàn
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做。 汉 荀悦 《汉记·武帝纪四》:“诸方士后皆无验,上益厌倦,然犹羈縻不絶,冀望其真。”《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萧子良 ﹞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 宋 苏洵 《答二任》诗:“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 宋 陈亮 《类次文中子引》:“此书类次无条目,故读者多厌倦。”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 秦淮 名妓 叶素华 ,……厌倦风尘,嫁 刘 某为妾。”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对于连年的混乱,他确实是十分厌倦了的。”  ——《漢語大詞典》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迟 ( 遲 ) chí
迟 [ chí ]
  1. 慢,缓:~缓。~笨。~钝。~疑。~重(zhòng )。~滞。
  2. 晚:~到。~暮,~早。推~。延~。
  3. 姓。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1.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2.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1.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3.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1.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1.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2.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1.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郁盎 yù àng
旺盛,引申谓久长。 宋 曾巩 《答裴煜》诗之二:“时节虽已晏,梅柳幸欲放。过从勿厌倦,相持非欝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