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春痕、它日飘零,只有乱萍知道。
翠抹妆浓,清灯影瘦,好山迎我先笑。一篙花外轻回,认得去年芳草。
东风破梦,强扶起、腰肢低袅。听杜鹃、频唤春归,不解春归犹早。
须自惜、瘦容婉妙。还自把、黛眉暗扫。嫩阴压住杨花,瞒却燕莺分晓。
漫天飞起,恐竟把、佳人催老。待春痕、它日飘零,只有乱萍知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动-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动-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春痕
毛滂词淡烟疏雨冷黄昏零落酴醾花片损春痕 ——《韵府拾遗 元韵》
它日 tā rì
以后的某一天。 唐 无名氏 《迷楼记》:“它日,倭民 王义 上奏。” 明 何景明 《祭李默庵先生文》:“所自就立者,已弗若公所望见者也。即它日又有能自就立,公又安能知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入其室,金玉斕然盈目。其人恣取以出,而不觉遗其引。它日,内库失金,守藏吏以闻。引有人姓名,曰必此人所盗也。” ——《漢語大詞典》
飘零(飄零)piāo líng
(1).指轻柔物随风自空中降落。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流风惨冽,素雪飘零。” 宋 王安石 《残菊》诗:“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清 李渔 《风筝误·巅末》:“才士 韩生 ,偶向风筝题句,线断飘零,巧被佳人拾著。”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风雨飘零,心神不宁,骨节疼痛,都足以引起他们剧烈的忿怒!”
(2).飘泊流落。 唐 杜甫 《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诗:“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既无父母又未曾出嫁,飘零异国,何以为情?”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3).散失。《北史·儒林传下·刘炫》:“故友飘零,门徒雨散。” 唐 孟郊 《老恨》诗:“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
(4).凋谢;凋零。 唐 卢照邻 《曲池荷》诗:“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金 元好问 《杏花杂诗》之六:“眼看桃李飘零尽,更拣繁枝插帽簷。” 刘大白 《西风》诗:“把昨夜吹过去的西风,给追回来,请它看一看,这飘零得憔悴可怜的黄叶!”
(5).衰败貌;破败貌。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争奈家业飘零,无升合之粟。”《水浒传》第六四回:“杀的 李成 、 闻达 金盔倒纳,衣甲飘零,退入城中,闭门不出。” ——《漢語大詞典》
(2).飘泊流落。 唐 杜甫 《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诗:“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既无父母又未曾出嫁,飘零异国,何以为情?”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3).散失。《北史·儒林传下·刘炫》:“故友飘零,门徒雨散。” 唐 孟郊 《老恨》诗:“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
(4).凋谢;凋零。 唐 卢照邻 《曲池荷》诗:“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金 元好问 《杏花杂诗》之六:“眼看桃李飘零尽,更拣繁枝插帽簷。” 刘大白 《西风》诗:“把昨夜吹过去的西风,给追回来,请它看一看,这飘零得憔悴可怜的黄叶!”
(5).衰败貌;破败貌。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争奈家业飘零,无升合之粟。”《水浒传》第六四回:“杀的 李成 、 闻达 金盔倒纳,衣甲飘零,退入城中,闭门不出。” ——《漢語大詞典》
只有 zhǐ yǒu
(1).唯有,仅有。 宋 苏轼 《和陈述古拒霜花》:“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煢然孤独,无与晤语,只有一塔墓室可以厝骸,可以娱老。” 老舍 《黑白李》:“我只有这么一个弟弟。”
(2).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现代汉语中下文多与“才”或“方”呼应。 唐 韩愈 《皇太后挽歌》之三:“只有朝陵日,粧奩一暂开。” 宋 苏轼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复过虔再次前韵》:“只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 。 ——《漢語大詞典》
(2).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现代汉语中下文多与“才”或“方”呼应。 唐 韩愈 《皇太后挽歌》之三:“只有朝陵日,粧奩一暂开。” 宋 苏轼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复过虔再次前韵》:“只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 。 ——《漢語大詞典》
乱 ( 亂 ) luàn
乱 [ luàn ]
- 没有秩序:~套。紊~。凌~。
-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
- 混淆:~伦。败常~俗。
- 任意随便:~吃。~跑。
-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
- 横渡:~流。
- 治理:~臣。
-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
萍 píng《國語辭典》
萍 [ píng ]
名- 植物名。浮生在水面的草。叶扁平而小,面背皆青,有须根下垂水中,会随水流四处漂动。也称为「浮萍」。
- 比喻行踪不定,难以自主的。如:「萍踪」。
知道 zhī dào
(1).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管子·戒》:“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宋 苏辙 《答徐州教授李昭玘书》:“夫古之所谓知道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 清 周树槐 《宋景公论》:“ 宋景公 其知道乎?知道者,知天者也。”
(2).认识道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娥 语曰:‘ 伯文 ,我一日误为所召,今得遣归,既不知道,不能独行,为我得一伴否?’”
(3).晓得,谓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 唐 杨汝士 《建节后偶作》诗:“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朱子语类》卷三三:“某自十五六时,闻人説这道理,知道如此好,但今日方识得。” 明 冯惟敏 《一枝花·对驴弹琴》曲:“不遇着 子期 ,谁知道品题,俺索把三尺丝桐收拾起。” 巴金 《灭亡》第六章:“但这一次他却皱着眉头,没有笑容,也不开口,好像他有什么心事一样,这是 李静淑 一看便知道的。”
(4).公文用语。犹知悉。多见于诏令。 明 张居正 《奉谕还朝疏》:“奉圣旨……知卿已在途,朕心慰悦。炎天远道,宜慎加调摄,用副眷怀,便从容些行不妨。吏部知道。”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九:“ 康熙 间, 臺湾 蠢动, 闽省 警报到日, 仁圣 正率诸皇子在 畅春园 习射,諭令该部知道。”
(5).犹厉害。《红楼梦》第九回:“ 金荣 如此欺负 秦钟 ,连你们的爷 寳玉 都干连在内,不给他个知道,下次越发狂纵。”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九:“末后,一个妇人从人丛中挤出,向一个高汉子说道:‘算了罢! 张哥 ,给他们一个知道就是了!’” ——《漢語大詞典》
(2).认识道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娥 语曰:‘ 伯文 ,我一日误为所召,今得遣归,既不知道,不能独行,为我得一伴否?’”
(3).晓得,谓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 唐 杨汝士 《建节后偶作》诗:“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朱子语类》卷三三:“某自十五六时,闻人説这道理,知道如此好,但今日方识得。” 明 冯惟敏 《一枝花·对驴弹琴》曲:“不遇着 子期 ,谁知道品题,俺索把三尺丝桐收拾起。” 巴金 《灭亡》第六章:“但这一次他却皱着眉头,没有笑容,也不开口,好像他有什么心事一样,这是 李静淑 一看便知道的。”
(4).公文用语。犹知悉。多见于诏令。 明 张居正 《奉谕还朝疏》:“奉圣旨……知卿已在途,朕心慰悦。炎天远道,宜慎加调摄,用副眷怀,便从容些行不妨。吏部知道。”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九:“ 康熙 间, 臺湾 蠢动, 闽省 警报到日, 仁圣 正率诸皇子在 畅春园 习射,諭令该部知道。”
(5).犹厉害。《红楼梦》第九回:“ 金荣 如此欺负 秦钟 ,连你们的爷 寳玉 都干连在内,不给他个知道,下次越发狂纵。”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九:“末后,一个妇人从人丛中挤出,向一个高汉子说道:‘算了罢! 张哥 ,给他们一个知道就是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