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鹧鸪勾舟木叶堕,秋晚上寒更风雨。

韩元吉宋代〕《戏赠范元卿

忆昔苕溪醉中语,屈指凄凉十寒暑。
纷纭世事去如云,两鬓苍苍各如许。
春风学省数会面,抗袂吁嗟走尘土。
我惭屡占不能奇,袖手归来仆旗鼓。
喜君射策有新功,双鹄联翩仍一举。
胡为不上金马门,簿领卑栖犹哙伍。
风前未厌鹔鹴敝,笔下悬玄凤凰吐。
闽山千里要佳句,应吊双龙一怀古。
元戎好士见此客,定萧弓刀按歌舞。
素英丹荔虽已过,海珍正可罗樽俎。
鹧鸪勾舟木叶堕,秋晚上寒更风雨。
请君强饭趣归程,莫为梅花思羁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鹧鸪木叶秋晚风雨

鹧鸪(鷓鴣)zhè gū
(1).鸟名。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为 中国 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文选·左思〈吴都赋〉》:“鷓鴣南翥而中留,孔雀綷羽以翱翔。” 刘逵 注:“鷓鴣,如鸡,黑色,其鸣自呼。或言此鸟常南飞不止。 豫章 已南诸郡处处有之。” 元 陈旅 《题雨竹》诗:“江上鷓鴣留客住, 黄陵庙 下泊船时。” 清 尤侗 《闻鹧鸪》诗:“鷓鴣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2).借指鹧鸪鸣声。 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鷓鴣。”
(3).曲调名。即《鹧鸪词》。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酩酊歌《鷓鴣》,颠狂舞《鴝鵒》。” 宋 贺铸 《菩萨蛮》词:“《鷓鴣》声几迭,灎灎金蕉叶。” 清 孙枝蔚 《题扇上俞雪朗画江南山水图长句》:“醉听隣船唱《鷓鴣》, 江 南乐事输 姑苏 。” 任半塘 《唐声诗下编·格调一》:“《山鷓鴣》,﹝别名﹞《鷓鴣辞》《鷓鴣》。”参见“ 鷓鴣词 ”。  ——《漢語大詞典》
勾 gōu/gòu《國語辭典》

勾 [ gōu ]

  1. 弯曲的物体。如:「衣勾」、「鱼勾」。同「钩 」。
  2. 一种书写符号,表示删除、截取或答案正确。如:「书写正确的请打勾。」
  3. 姓。如宋代有勾涛。
  1. 挑动、引起。元·张可久〈醉太平·金华洞冷〉曲:「数枝黄菊勾诗兴,一川红叶迷仙径。」《红楼梦·第九五回》:「偶沾寒气,勾起旧病。」
  2. 选取、徵调。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一折》:「今奉上司差遣,著我勾秋胡当军,走一遭去。」
  3. 删掉、取消。如:「新愁旧恨,一笔勾销。」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4. 暗地相通。如:「勾结」。《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沈炼因失职 怨望,教浩等煽妖作幻,勾虏谋逆。」
  5. 描绘。如:「勾勒」、「勾出轮廓来。」
  6. 一种烹饪方法。用芡粉或面粉使菜肴、汤汁浓稠。如:「勾卤」、「勾芡」。

勾 [ gòu ]

  1. 探取。如:「他伸长了手去勾架上的书。」
  1. 足够。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刷选室女,已选勾九十九名。」同「够 」。
舟 zhōu《國語辭典》

舟 [ zhōu ]

  1. 船。如:「輕舟」、「一葉扁舟」、「逆水行舟」。《詩經·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
  2. 姓。如春秋時虢國有舟之僑。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乘船。《禮記·祭義》:「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
木叶(木葉)mù yè
树叶。《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 洞庭 波兮木叶下。”《晋书·儒林传·董景道》:“ 永平 中,知天下将乱,隐于 商洛山 ,衣木叶,食树果。” 唐 骆宾王 《冒雨寻菊序》:“泛兰英於户牖,座接鸡谈;下木叶於中池,厨烹野雁。” 元 萨都剌 《芙蓉曲》:“鲤鱼吹浪 江 波白,霜落 洞庭 飞木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水蚕》:“吾乡山蚕食椒、椿、檞、柘诸木叶而成茧。”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一:“这自己的房子,处在一个山坡上,入夜以后,淹没在墨绿的木叶中。”  ——《漢語大詞典》
堕 ( 墮 ) duò/huī
堕 [ duò ]
◎ 掉下来,坠落:~落。~地。~马。~胎。~甑不顾(喻对已经过去的事,不作无益的惋惜)。
    堕 [ huī ]
    ◎ 古同“”,毁坏。
      秋晚 qiū wǎn
      (1).深秋。 唐 杜甫 《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秋晚岳增翠,风高湖涌波。” 唐 韦应物 《赠王侍御》诗:“ 上阳 秋晚萧萧雨, 洛水 寒来夜夜声。” 宋 蔡襄 《慈竹赋》:“借如秋晚霜重兮,万木零零而僵悴。 陇 榆尽兮塞月高,堤枫丹兮 楚 江紫。”
      (2).秋日傍晚。 唐 鲍溶 《晚山蝉》诗:“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  ——《漢語大詞典》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1.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3.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3.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1.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风雨(風雨)fēng yǔ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