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游丝欲堕还重上。

杜安世宋代〕《菩萨蛮·游丝欲堕还重上

游丝欲堕还重上。春残日永人相望。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离愁终未解。忘了依前在。拟待不寻思。刚眠梦见伊。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游丝

游丝(遊絲)yóu sī
(1).飘动着的蛛丝。 南朝 梁 沈约 《三月三日率尔成篇》:“游丝映空转,高杨拂地垂。” 唐 皎然 《效古诗》:“万丈游丝是妾心,惹蝶縈花乱相续。”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岁月如驰,繁华似梦。见游丝荡漾,残红堆拥。” 巴金 《灭亡》第十三章:“天似乎就要燃烧起来了,人类底运命像游丝一般地飘浮着。”
(2).装在仪表指针的转轴上或钟表等的摆轮轴上的金属弹性线圏,能使转轴或摆轮作往复运动。
(1).指蜘蛛等布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会圃临春风》:“游丝曖如网,落花雰似雾。”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东风摇曳垂杨綫,游丝牵惹桃花片。” 明 陈献章 《封博罗何孝子庐墓诗卷》诗:“活水有源终到海,游丝无力秪随风。”《老残游记》第三回:“那水面上有一条綫,彷彿游丝一样,在水面上摇动。”
(2).指缭绕的炉烟。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诗:“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  ——《漢語大詞典》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堕 ( 墮 ) duò/huī
堕 [ duò ]
◎ 掉下来,坠落:~落。~地。~马。~胎。~甑不顾(喻对已经过去的事,不作无益的惋惜)。
    堕 [ huī ]
    ◎ 古同“”,毁坏。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1.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2.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3.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4. 古同“”,环绕。
      5. 姓。
      还 [ hái ]
      1.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2.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3.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4.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5.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1.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1.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2.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3.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4.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5. 剧烈的。如:「重病」。
      6.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1.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尊敬。如:「尊重」、「敬重」。
      3. 偏好。如:「重色轻友」。
      4.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1.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1.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1.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1.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