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水火 shuǐ huǒ
(1).水与火。《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东观汉记·郑众传》:“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积薪》:“寓宿于山中孤姥之家。但有妇姑,止给水火。”《西游记》第二回:“就如那窰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
(2).借指烹饪。《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鑊,以给水火之齐。”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海椒、鲁鼓、盐、蜀薑,剂水火而和调。”
(3).互不相容。喻势不两立。《魏书·山伟传》:“﹝ 山伟 ﹞与 綦儁 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明史·朱天麟传》:“王知羣臣水火甚,令盟於太庙。” 赵振 《说败》:“盖各私其私,絶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至互相残杀,互相水火,岂可得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对 王举人 深为不满,当面责备他两次,遂成水火,不相往来。”
(4).谓水深火热。比喻艰险的境地。《管子·法法》:“蹈白刃,受矢石,入水火,以听上令。”《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宋 苏轼 《学士院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徐兴安论将》:“无如 英国公 ,屡典大兵,且威严胜,将佐无敢犯,可赴水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倘若你不仁不义,不能救民水火,别人凭什么要拥戴你?”
(5).旧时用为大小便的隐语。《水浒传》第八四回:“ 石秀 説道:‘我教他去宝藏顶上躲着,每日饭食,我自对付来与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间爬下来浄手。’”《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众牢子到次早放众囚水火。”
(6).中医学指心与肾。《针灸甲乙经·五藏六府官》:“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於舌。”
(7).指马鼻两孔间的部位。《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 汉 马援 《铜马相法》:“水火欲明。”原注:“水火在鼻两孔间。” ——《漢語大詞典》
(2).借指烹饪。《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鑊,以给水火之齐。”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海椒、鲁鼓、盐、蜀薑,剂水火而和调。”
(3).互不相容。喻势不两立。《魏书·山伟传》:“﹝ 山伟 ﹞与 綦儁 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明史·朱天麟传》:“王知羣臣水火甚,令盟於太庙。” 赵振 《说败》:“盖各私其私,絶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至互相残杀,互相水火,岂可得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对 王举人 深为不满,当面责备他两次,遂成水火,不相往来。”
(4).谓水深火热。比喻艰险的境地。《管子·法法》:“蹈白刃,受矢石,入水火,以听上令。”《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宋 苏轼 《学士院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徐兴安论将》:“无如 英国公 ,屡典大兵,且威严胜,将佐无敢犯,可赴水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倘若你不仁不义,不能救民水火,别人凭什么要拥戴你?”
(5).旧时用为大小便的隐语。《水浒传》第八四回:“ 石秀 説道:‘我教他去宝藏顶上躲着,每日饭食,我自对付来与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间爬下来浄手。’”《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众牢子到次早放众囚水火。”
(6).中医学指心与肾。《针灸甲乙经·五藏六府官》:“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於舌。”
(7).指马鼻两孔间的部位。《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 汉 马援 《铜马相法》:“水火欲明。”原注:“水火在鼻两孔间。” ——《漢語大詞典》
升沉(陞沉)shēng chén
(1).升谓升进,沉谓黜退。指仕宦之升降进退。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惩戒》:“始, 仁轨 既官达,其弟 仁相 在乡曲,昇沉不同,遂搆嫌恨,与 轨 别籍。”
(2).指升进与黜退者。 前蜀 杜光庭 《兴州王承休特进为母修黄箓斋词》:“神功救物,无遗动植之中;惠力宣恩,普及昇沉之内。”
(3).泛指世事之盛衰得失。 唐 牛僧孺 《席上赠刘梦得》诗:“休论世上昇沉事,且鬭樽前见在身。” 宋 杨万里 《又和木犀初发呈张功夫》之一:“掇取仙山入 京 洛 ,不妨冷眼看昇沉。”
(1).升降。旧时谓仕途得失进退。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升沉应已定,不必问 君平 。”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三:“何自閒人无籍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后来许多年少的门生,贤愚不等,升沉不一。” 清 王愈扩 《周亮工先生小传》:“所至有政声,不以升沉介意。”
(2).升降。谓际遇的幸与不幸。 唐 元稹 《寄乐天》:“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 雷 陈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郑硕道 在此,某与之却是同年,与梦中所闻畧无少异,则出处升沉,动静语默,悉皆前定也。” 鲁迅 《彷徨·孤独者》:“但是世事升沉无定,失意人也不会长是失意人,所以他也就很少长久的朋友。”
(3).升降。高低上下。 清 曹寅 《发横林未到锡山六十里示同舍》诗:“冥鸿沙鸟极升沉,画舫青帘共盍簪。”
(4).升降。价钱的涨落。 茅盾 《子夜》十一:“有人拿着小本子和铅笔,仰起了脸抄录‘牌子’上的票价升沉录。”
(5).升降。谓时代的变迁与推移。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而且时代的升沉,也不是月旦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6).褒贬。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凡宴谈会集间,诸公皆以分别流品、升沉人物为事。”
指仕宦的升降进退。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科道陞州府》:“要依上登极恩詔,一体擢用。此诸官他日敭歷陞沉,俱不可考。” ——《漢語大詞典》
(2).指升进与黜退者。 前蜀 杜光庭 《兴州王承休特进为母修黄箓斋词》:“神功救物,无遗动植之中;惠力宣恩,普及昇沉之内。”
(3).泛指世事之盛衰得失。 唐 牛僧孺 《席上赠刘梦得》诗:“休论世上昇沉事,且鬭樽前见在身。” 宋 杨万里 《又和木犀初发呈张功夫》之一:“掇取仙山入 京 洛 ,不妨冷眼看昇沉。”
(1).升降。旧时谓仕途得失进退。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升沉应已定,不必问 君平 。”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三:“何自閒人无籍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后来许多年少的门生,贤愚不等,升沉不一。” 清 王愈扩 《周亮工先生小传》:“所至有政声,不以升沉介意。”
(2).升降。谓际遇的幸与不幸。 唐 元稹 《寄乐天》:“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 雷 陈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郑硕道 在此,某与之却是同年,与梦中所闻畧无少异,则出处升沉,动静语默,悉皆前定也。” 鲁迅 《彷徨·孤独者》:“但是世事升沉无定,失意人也不会长是失意人,所以他也就很少长久的朋友。”
(3).升降。高低上下。 清 曹寅 《发横林未到锡山六十里示同舍》诗:“冥鸿沙鸟极升沉,画舫青帘共盍簪。”
(4).升降。价钱的涨落。 茅盾 《子夜》十一:“有人拿着小本子和铅笔,仰起了脸抄录‘牌子’上的票价升沉录。”
(5).升降。谓时代的变迁与推移。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而且时代的升沉,也不是月旦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6).褒贬。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凡宴谈会集间,诸公皆以分别流品、升沉人物为事。”
指仕宦的升降进退。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科道陞州府》:“要依上登极恩詔,一体擢用。此诸官他日敭歷陞沉,俱不可考。” ——《漢語大詞典》
南北 nán běi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史记·天官书》:“ 亢 为疏庙,主疾。其南北两大星,曰 南门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魏文帝 出 广陵 ,望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张勃 《吴录》:“是冬, 魏文帝 至 广陵 ,临 江 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檮杌闲评》第四四回:“千般奇货穷南北,万种珠璣尽海山。”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国语·周语下》:“南北之揆七同也。” 韦昭 注:“自午至子,其度七同也。”古人以“午”为“南”,以“子”为“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唐 韦应物 《横壙行》:“象牀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赋雁奴》诗:“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宋 苏轼 《孔毅甫龙尾砚铭》:“厚而坚,足以閲人於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4).指“南学”与“北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详“ 南北学 ”。
(5).计谋。指本领。《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上前喝 八戒 道:‘你这呆子,全无人气!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 老孙 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6). 明 代俗称男子汉。 明 苏祐 《逌旃璅言》:“时人于好男子无钱使者,輒咤曰‘好南北,无东西’云。意盖乡语相传有自来矣。”由此观之,积而能散者财之主,积而不散者财之奴,则有东西而无南北,真守财奴矣。 明 方以智 《通雅·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漢語大詞典》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国语·周语下》:“南北之揆七同也。” 韦昭 注:“自午至子,其度七同也。”古人以“午”为“南”,以“子”为“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唐 韦应物 《横壙行》:“象牀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赋雁奴》诗:“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宋 苏轼 《孔毅甫龙尾砚铭》:“厚而坚,足以閲人於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4).指“南学”与“北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详“ 南北学 ”。
(5).计谋。指本领。《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上前喝 八戒 道:‘你这呆子,全无人气!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 老孙 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6). 明 代俗称男子汉。 明 苏祐 《逌旃璅言》:“时人于好男子无钱使者,輒咤曰‘好南北,无东西’云。意盖乡语相传有自来矣。”由此观之,积而能散者财之主,积而不散者财之奴,则有东西而无南北,真守财奴矣。 明 方以智 《通雅·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漢語大詞典》
木金
书洪范五行疏水既纯阴故润下趣阴火是纯阳故炎上趣阳木金阴阳相杂故可曲直改更也唐书天文志木金得天地之微气其神治于季月夏又礼记疏孔子曾祖防叔防叔生木金木金生伯 ——《骈字类编》
间隔 jiàn gé
指两个类似的事物之间的空间或时间的距离。
隔断。例如:遂与外人间隔。——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漢語大詞典》
隔断。例如:遂与外人间隔。——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漢語大詞典》
西东(西東)xī dōng
(1).西方和东方。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兑》:“两心不同,或欲西东。明论终始,莫适所从。”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古塔认西东。”
(2).用为偏义复词,指西方。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只虑迷所归,池上日西东。”
(3).泛指四方,无定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怵,为利所诱怵也;迫,迫贫贱,东西趋利也。” 唐 孟郊 《过分水岭》诗:“十步九举轡,迴环失西东。” 宋 范成大 《钓池口阻风》诗:“回风打船失西东,柁痴櫓弱无适从。”
(4).指酒杯。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此去定膺先宠,且须满醉西东。”
(5).犹东西。泛指什物。 宋 张元干 《诉衷情》词:“儿时初未识方红,学语问西东。” ——《漢語大詞典》
(2).用为偏义复词,指西方。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只虑迷所归,池上日西东。”
(3).泛指四方,无定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怵,为利所诱怵也;迫,迫贫贱,东西趋利也。” 唐 孟郊 《过分水岭》诗:“十步九举轡,迴环失西东。” 宋 范成大 《钓池口阻风》诗:“回风打船失西东,柁痴櫓弱无适从。”
(4).指酒杯。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此去定膺先宠,且须满醉西东。”
(5).犹东西。泛指什物。 宋 张元干 《诉衷情》词:“儿时初未识方红,学语问西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