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万里共明月,五岳六辅生凉飔。
骄魃羞明晓失威,前村落罢雨丝丝。四方万里共明月,五岳六辅生凉飔。
我亦白云一逋客,幸不龙门遭点额。寻常袖手不为霖,直恐风生天地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四方 sì fāng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水浒传》第六六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2).天下;各处。《易·姤》:“后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 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3).指四方诸侯之国。《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 疏:“ 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 楚国 ,不可救疗。”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观汉记·马廖传》:“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5).指四方之神。《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东, 祝融 、 后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 郑玄 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坛,川谷於坎。”《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漢語大詞典》
(2).天下;各处。《易·姤》:“后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 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3).指四方诸侯之国。《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 疏:“ 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 楚国 ,不可救疗。”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观汉记·马廖传》:“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5).指四方之神。《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东, 祝融 、 后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 郑玄 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坛,川谷於坎。”《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漢語大詞典》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副-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动-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动-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明月 míng yuè
(1).光明的月亮。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刘大白 《丁宁·黄昏》:“这秘密的黄昏,一霎时吞了斜阳,又一霎时吞了明月。”
(2).指明珠。《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 王逸 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冯浩 笺注:“明月,珠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捐明月於污瀆兮,余又何憾乎今之世。”
(3).喻泪珠。 唐 孟郊 《连州吟》之三:“开缄白云断,明月堕衣襟。”
(4).下一个月。《左传·昭公七年》:“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良止 以抚之。”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 齐 燕 平之月, 公孙段 卒,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 ——《漢語大詞典》
(2).指明珠。《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 王逸 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冯浩 笺注:“明月,珠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捐明月於污瀆兮,余又何憾乎今之世。”
(3).喻泪珠。 唐 孟郊 《连州吟》之三:“开缄白云断,明月堕衣襟。”
(4).下一个月。《左传·昭公七年》:“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良止 以抚之。”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 齐 燕 平之月, 公孙段 卒,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 ——《漢語大詞典》
五岳(五嶽)wǔ yuè
亦作“ 五岳 ”。
(1).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书中记述略有不同。(1)指东岳 泰山 、南岳 衡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中岳 嵩山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郑玄 注:“五岳,东曰 岱宗 、南曰 衡山 、西曰 华山 、北曰 恒山 、中曰 嵩高山 。”《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说同。《初学记》卷五引《纂要》:“ 嵩 、 泰 、 衡 、 华 、 恒 ,谓之五岳。”今所言五岳,即指此五山。(2)指东岳 泰山 、南岳 霍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中岳 嵩山 。《尔雅·释山》:“ 泰山 为东岳, 华山 为西岳, 翟山 为南岳, 恒山 为北岳, 嵩高 为中岳。” 郭璞 注:“﹝ 霍山 ﹞即 天柱山 。”按, 天柱山 在今 安徽 霍山县 西北。《史记·封禅书》载 汉武帝 “登礼 灊 之 天柱山 ,号曰‘南岳’”。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五岳》则谓“南方 衡山 ,一名 霍山 ”。(3)指 泰山 、 衡山 、 华山 、 岳山 、 恒山 。《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 郑玄 注:“五岳, 岱 在 兖州 、 衡 在 荆州 、 华 在 豫州 、 岳 在 雍州 、 恒 在 并州 。”《尔雅·释山》:“ 河 南, 华 ; 河 西, 岳 ; 河 东, 岱 ; 河 北, 恒 ; 江 南, 衡 。” 郭璞 注:“ 岳 , 吴岳 。”
(2).谓人的五官,指脸上的器官。《明史·方伎传·袁珙》:“尝相 陶凯 曰:‘君五岳朝揖而气色未开,五星分明而光泽未见,宜藏器待时。’”
(3).道教谓五座仙山。即东岳 广乘山 ,南岳 长离山 ,西岳 丽农山 ,北岳 广野山 ,中岳 崑崙山 。见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引《道经》。
(4). 周昭王 所铸五剑的合称。 南朝 梁 陶宏景 《刀剑录》:“ 周昭王瑕 ……以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名五岳。铭曰:‘镇岳上方’,古文篆书,长五尺。” ——《漢語大詞典》
(1).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书中记述略有不同。(1)指东岳 泰山 、南岳 衡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中岳 嵩山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郑玄 注:“五岳,东曰 岱宗 、南曰 衡山 、西曰 华山 、北曰 恒山 、中曰 嵩高山 。”《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说同。《初学记》卷五引《纂要》:“ 嵩 、 泰 、 衡 、 华 、 恒 ,谓之五岳。”今所言五岳,即指此五山。(2)指东岳 泰山 、南岳 霍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中岳 嵩山 。《尔雅·释山》:“ 泰山 为东岳, 华山 为西岳, 翟山 为南岳, 恒山 为北岳, 嵩高 为中岳。” 郭璞 注:“﹝ 霍山 ﹞即 天柱山 。”按, 天柱山 在今 安徽 霍山县 西北。《史记·封禅书》载 汉武帝 “登礼 灊 之 天柱山 ,号曰‘南岳’”。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五岳》则谓“南方 衡山 ,一名 霍山 ”。(3)指 泰山 、 衡山 、 华山 、 岳山 、 恒山 。《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 郑玄 注:“五岳, 岱 在 兖州 、 衡 在 荆州 、 华 在 豫州 、 岳 在 雍州 、 恒 在 并州 。”《尔雅·释山》:“ 河 南, 华 ; 河 西, 岳 ; 河 东, 岱 ; 河 北, 恒 ; 江 南, 衡 。” 郭璞 注:“ 岳 , 吴岳 。”
(2).谓人的五官,指脸上的器官。《明史·方伎传·袁珙》:“尝相 陶凯 曰:‘君五岳朝揖而气色未开,五星分明而光泽未见,宜藏器待时。’”
(3).道教谓五座仙山。即东岳 广乘山 ,南岳 长离山 ,西岳 丽农山 ,北岳 广野山 ,中岳 崑崙山 。见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引《道经》。
(4). 周昭王 所铸五剑的合称。 南朝 梁 陶宏景 《刀剑录》:“ 周昭王瑕 ……以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名五岳。铭曰:‘镇岳上方’,古文篆书,长五尺。” ——《漢語大詞典》
六辅(六輔)liù fǔ
谓 西汉 的畿辅六郡。《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六辅殊风,五方异俗。”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六辅,谓 京兆 、 冯翊 、 扶风 、 河东 、 河南 、 河内 。”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 三秦 世胄, 六辅 良家,文武兼能,志怀开远。”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三秦 六辅 之奥区,五岳四瀆之襟带。” ——《漢語大詞典》
生凉(生凉)
琅嬛记谢仙女盛夏上元宗以生凉之席 ——《分类字锦》
飔 ( 颸 ) sī
飔 [ sī ]
- 凉:“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 疾风:“一举必千里,乘~举帆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