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诣阙上封章,臣知用兵权。

刘敞宋代〕《豫章儒者

豫章有儒者,读书三十年。但识上古风,不知时俗迁。

一闻西戎叛,有意摧群顽。诣阙上封章,臣知用兵权。

不在劳士卒,不须役戈鋋。要先正其本,本正末自安。

臣观朝廷中,或有可废员。臣观草泽中,或有可用贤。

国家既失此,奸吏随矫虔。吏奸万事隳,外患随因缘。

所以子玉存,文公积愁颜。所以汲黯亡,淮南为无难。

天子览表叹,当朝常拳拳。回头谓群公,可付史馆编。

可使靡好爵,以补风化源。岂知贵臣忌,投尔南海壖。

不得面指陈,胸襟曷由宣。卒走驱使行,行行酌贪泉。

名与囚隶俱,位乃胥校联。九重竟不知,犹谓列王官。

奈何乐尧舜,乃是取危颠。谁云遇明主,未免遭弃捐。

遂令天下士,齰舌戒勿言。宁有死壑中,安有议君前。

浮云蔽白日,自古同所叹。岂为此生悲,我歌愿胪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诣阙上封用兵

诣阙(詣闕)yì quē
(1).谓赴朝堂。《汉书·朱买臣传》:“后数岁, 买臣 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 长安 ,诣闕上书,书久不报。”
(2).指赴京都。 宋 费衮 《梁溪漫志·范信中》:“ 范 既脱,欲诣闕,而无裹粮。”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诋毁程朱》:“ 明 永乐 中, 饶州 儒士 朱友季 ,诣闕献书,专詆 周 、 程 、 张 、 朱 之学。”  ——《漢語大詞典》
上封 shàng fēng
(1).谓帝王登 泰山 筑坛祭天。《史记·孝武本纪》:“ 汉 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僊登天矣。”
(2).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 唐 刘禹锡 《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务进者争先,上封者潜毁。功言易信,孤愤难申。” 宋 司马光 《答彭朝议寂书》:“虽然朝廷近发詔书,溥覃四海;虽市廛畎亩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  ——《漢語大詞典》
章 zhāng《國語辭典》

章 [ zhāng ]

  1. 成篇的文字。如:「文章」、「出口成章」、「下筆成章」。
  2. 文體名。古代臣子上奏國君的文書。漢·蔡邕《獨斷·卷上》:「凡群臣尚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3. 量詞。計算書、文等段落的單位。如:「全書共分二十五章。」
  4. 文采、花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5. 條理、次序。如:「雜亂無章」。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6. 法規、條例。如:「規章」。《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
  7. 印信。如:「私章」、「圖章」。
  8. 標識、標記。如:「徽章」、「勛章」、「臂章」。
  9. 姓。如漢代有章明。
  1. 表揚、顯揚。《禮記·緇衣》:「有國者章善𤺺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史記·卷三七·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臣 chén《國語辭典》

臣 [ chén ]

  1. 俘虏、奴隶。《书经·费誓》:「臣妾逋逃。」汉·孔安国·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礼记·少仪》:「臣则左之。」汉·郑玄·注:「臣,谓囚俘。」
  2. 君王时代的官吏。《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记·礼运》:「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
  3. 古人对君、父或一般人的自谦之词。《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4. 姓。如汉代有臣综。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服从。如:「臣服」。《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2. 统率、使之服从而为臣。《左传·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战国策·秦策四》:「兵甲之强,壹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用兵 yòng bīng
(1).使用兵器。《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鏜,踊跃用兵。” 朱熹 集传:“踊跃,坐作击刺之状也。兵,谓戈戟之属。”《逸周书·大聚》:“立君子以修礼乐,立小人以教用兵。”
(2).调兵遣将,指挥战争。《国语·越语下》:“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吕尚 长於用兵,短於为国。”《秦并六国平话》卷下:“卿用兵如神。”
(3).使用武力,进行战争。《史记·留侯世家》:“ 殷 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唐 杜甫 《岁暮》诗:“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今新都未定,未可造次用兵。”  ——《漢語大詞典》
权 ( 權 ) quán
权 [ quán ]
  1.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力。~威。~贵。~柄。~势。生杀予夺之~。
  2. 有利的形势:主动~。
  3. 变通,不依常规:~变。~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术。智必知~。
  4. 暂且,姑且:~且。
  5. 秤锤:~衡。
  6. 衡量,估计:~其轻重。
  7.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