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率意口不择,更端每错谬。

范景文明代〕《秋夕同王公兆邓未孩何赞否曹愚公小集

新秋亦已清,况是经雨后。良朋亦已欢,兼之叙故旧。

集坐碍广堂,深语达昏昼。率意口不择,更端每错谬。

岂不或脱疏,亦自见骨肉。酒至各盈樽,责令引杯覆。

佐以骰与枰,碎声和檐溜。角技两分曹,喧呶如相斗。

令长酒政苛,屈卮法无宥。醉极喉吻焦,江水寒可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率意不择更端错谬

率意 shuài yì
(1).悉心尽意。《汉书·文帝纪》:“率意思远,无有所隐。” 王先谦 补注:“率无极意, 元 成 纪多言悉意是也。悉、率双声,故字变为率耳。”《新唐书·儒学传中·王绍宗》:“鄙夫书无工者,特由水墨之积习耳。常精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学 李 杜 者,勿执於句字之间,当率意熟读,久而得之。此提魂摄魄之法也。”
(2).随意;轻率。 晋 陆机 《文赋》:“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乃知此处 伯度 ,是 李 非 杜 也。注书不可率意如此。”《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所以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箇公平明允。” 范文澜 《〈中国通史〉第一编再版说明》:“本编采取史料,避免墨守旧说,但也不敢率意而谈或穿凿附会以求新奇。”
(3).肆意。 晋 陆机 《〈豪士赋〉序》:“震主之势,位莫盛焉;率意无违,欲莫顺焉。” 宋 苏洵 《上皇帝书》:“其率意恣行者,人亦望风畏之。”《金史·移剌慥传》:“ 海陵 虐法,率意更改……吏不知适从,夤缘舞法。”
(4).直率,按照本意。《三国志·蜀志·霍王向张等传论》:“ 费诗 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明史·罗复仁传》:“﹝ 復仁 ﹞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 章炳麟 《文学说例》:“盖 胜 既率意奏陈,退而撰次本言,施以藻采,史官传述,遂若造膝所陈,语本若尔。”  ——《漢語大詞典》
口 kǒu《國語辭典》

口 [ kǒu ]

  1. 人或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如:「张口」、「闭口」、「守口如瓶」。《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也称为「嘴」。
  2. 器物纳入取出的地方。如:「枪口」、「瓶口」。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
  3. 内外相通的出入处。如:「港口」、「门口」、「巷口」、「海口」。
  4. 关隘。常用于地名。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
  5. 兵器或工具上的锋刃。如:「刀口」、「剑口」。
  6. 破裂的地方。如:「伤口」、「裂口」、「缺口」。
  7. 量词:➊ ​ 计算人数的单位。如:「一家八口」。➋ ​ 计算牲畜数量的单位。相当于「只」、「头」。如:「三口猪」。➌ ​ 计算器物数量的单位。如:「两口锅子」、「一口钢刀」、「一口枯井」。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不择(不擇)bù zé
(1).不拒绝。《韩非子·大体》:“ 太山 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秦 李斯 《上秦始皇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2).不躱避。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诗:“践蛇茹蛊不择死,忽有飞詔从天来。”
(3).不区分。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4).不挑选。《韩非子·难三》:“不择日而庙礼太子。”《旧唐书·裴行俭传》:“ 行俭 尝谓人曰:‘ 褚遂良 非精笔佳墨未尝輒书,不择笔墨而妍捷唯予及 虞世南 耳。’” 陶铸 《松树的风格》:“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时随处茁强地生长起来了。”  ——《漢語大詞典》
更端 gēng duān
(1).另一事。《礼记·曲礼上》:“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 孔颖达 疏:“更端,别事也;谓嚮语已毕,更问他事。” 宋 梅尧臣 《依韵和王平甫见寄》:“ 仲尼 书大法,亦莫重更端。”《明史·倪元璐传》:“又如词臣 文震孟 正学劲骨,有古大臣之品,三月居官,昌言获罪,人以方之 罗伦 、 舒芬 。而今起用之旨再下,谬悠之谭不已,将毋门户二字不可重提耶?用更端以相遮抑耶?”
(2).指书写时另行换头。 清 龚自珍 《最录穆天子传》:“今闕文有二种:有闕甚多,不知若干名者,事更端也,写书者宜书之曰闕;有闕一二名者,事无更端,则食也,写书者宜为方空於行间,不言闕。”  ——《漢語大詞典》
每 měi《國語辭典》

每 [ měi ]

  1. 各个。如:「每人」、「每件」、「每时每刻」。
  1. 常、往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晋书·卷六二·祖逖传》:「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2. 凡是、只要。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宋·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词:「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1. 姓。如汉代有每当时。
错谬(錯謬)cuò miù
错乱;错误。《汉书·元帝纪》:“间者阴阳错谬,风雨不时。”《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夫銓衡不平,则轻重错谬,斗斛不正。”《清史稿·高宗纪三》:“ 明瑞 、 阿桂 以办 乌什 事务错谬,褫职留任。” 胡适 《考作象棋的年代》:“述 中国 象棋的起源的一段,错谬百出,不值得一辩。”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