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香散尽禅家接,谁共殷源小品同。
日上罘罳叠影红,一声清梵万缘空。褵褷满地贝多雪,
料峭入楼于阗风。水榭初抽寥泬思,作窗犹挂梦魂中。
灵香散尽禅家接,谁共殷源小品同。
料峭入楼于阗风。水榭初抽寥泬思,作窗犹挂梦魂中。
灵香散尽禅家接,谁共殷源小品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灵香(靈香)líng xiāng
(1).传说中指能起死回生的仙药。《海内十洲记·聚窟洲》:“灵香虽少,斯更生之神丸也。”
(2).神奇的香味。 唐 顾况 《八月五日歌》:“清药灵香几处闻,鸞歌凤吹动祥云。” 唐 吴筠 《步虚词》之八:“杳靄结寳云,霏微散灵香。”《太平广记》卷六一引 前蜀 杜光庭 《墉城集仙录·王妙想》:“忽有灵香郁烈,祥云满庭,天乐之音,震动林壑。”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十三:“霞衣最芬馥,苏合是灵香。”
(3).指焚香礼神。 唐 李商隐 《河内诗》之一:“灵香不下两皇子,孤星直上相风竿。” 冯浩 笺注:“灵香,焚香礼神也。” ——《漢語大詞典》
(2).神奇的香味。 唐 顾况 《八月五日歌》:“清药灵香几处闻,鸞歌凤吹动祥云。” 唐 吴筠 《步虚词》之八:“杳靄结寳云,霏微散灵香。”《太平广记》卷六一引 前蜀 杜光庭 《墉城集仙录·王妙想》:“忽有灵香郁烈,祥云满庭,天乐之音,震动林壑。”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十三:“霞衣最芬馥,苏合是灵香。”
(3).指焚香礼神。 唐 李商隐 《河内诗》之一:“灵香不下两皇子,孤星直上相风竿。” 冯浩 笺注:“灵香,焚香礼神也。” ——《漢語大詞典》
散 sàn/sǎn《國語辭典》
散 [ sàn ]
动- 分离。如:「分散」、「离散」、「烟消云散」。
- 分布、撒出。如:「散播」、「散发」、「天女散花」。
- 排遣、抒发。如:「散闷」、「散心」。唐·杜甫〈落日〉诗:「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 解雇、解职。如:「遣散」。
- 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散 [ sǎn ]
形- 不自约束的。如:「懒散」。《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唐·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
- 零碎、不紧凑。如:「散工」、「散沙」。
- 闲逸。如:「闲散」、「散官」。
- 杂乱、没有规则。如:「散乱」。《韩非子·大体》:「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
- 分开、解体。如:「队伍散了」、「头发散了」。
- 药粉。如:「胃散」、「药散」、「消暑散」。
- 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 「盡 」的異體字。
禅家(禪家)chán jiā
修持禅定者。亦泛指佛家。 唐 陆龟蒙 《和袭美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次韵》:“灵香散尽禪家接,谁共 殷源 《小品》同。”原注:“《辩正论》亦有九流。一曰禪家者流。 殷浩 读《小品经》,下二百籤疑义,以问 支道林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道在六经不在浮屠》:“吾儒书中颇有赘讹处,便是禪家公案,但今人未尝窥究耳。” 清 胡玉昆 《祖堂》诗:“寻僧欲问禪家事,夜半闻鐘同在溪。” 朱自清 《“好”与“妙”》:“这显然加上了禅家顿悟说的影响。” ——《漢語大詞典》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动-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 姓。如汉代有接昕。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副-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动-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动-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殷 yīn/yān/yǐn《國語辭典》
殷 [ yīn ]
名- 朝代名。参见「殷商 」条。
- 姓。如唐代有殷令名。
- 盛大。《书经·洛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
- 富足、富裕。如:「殷富」、「殷实」。《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 情意深厚、周到。如:「殷切期望」、「招待甚殷」。通「慇」。
- 众多。《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殷其盈也。」
殷 [ yǐn ]
状- 形容雷声。《集韵·上声·隐韵》:「殷,雷声。」《诗经·召南·殷其靁》:「殷其靁,在南山之阳。」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雷声殷殷,天色以云幕而暗。」
- 震动。《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车骑雷起,殷天动地。」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四首之三:「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床。」
殷 [ yān ]
形- 红黑色的。《广韵·平声·山韵》:「殷,赤黑色。」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
源 yuán《國語辭典》
源 [ yuán ]
名- 水流的出處。如:「水源」、「泉源」、「飲水思源」。《國語·晉語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唐·李嶠〈河〉詩:「源出崑崙中,長波接漢空。」
- 根本、由來。《韓非子·主道》:「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文選·班固·東都賦》:「嗜欲之源滅,廉恥之心生。」
- 姓。如唐代有源乾曜。
小品 xiǎo pǐn
(1).佛经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与二十四卷本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相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读《小品》,下二百籤,皆是精微,世之幽滞,欲与 支道林 辨之。” 刘孝标 注:“ 释氏 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 唐 陆龟蒙 《寂上人院》诗:“趁幽翻《小品》,逐胜讲《南华》。” 清 金农 《写经研》诗之二:“到处云山到处佛,《浄名》《小品》倩谁书?”
(2).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较短,多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夹叙夹议地说明一些道理,或生动活泼地记述事实,抒发情怀。我国古代即有此种文学样式, 明 清 更为盛行。如 明 朱国桢 著有《涌幢小品》。 刘半农 《〈诗选〉自序》:“我今将十年以来所译的诗歌小品,删存若干首,按时期先后编为一集。”
(3).指简短的戏剧表演。 ——《漢語大詞典》
(2).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较短,多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夹叙夹议地说明一些道理,或生动活泼地记述事实,抒发情怀。我国古代即有此种文学样式, 明 清 更为盛行。如 明 朱国桢 著有《涌幢小品》。 刘半农 《〈诗选〉自序》:“我今将十年以来所译的诗歌小品,删存若干首,按时期先后编为一集。”
(3).指简短的戏剧表演。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动-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 赞成。如:「赞同」、「同意」。
-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契约。如:「合同」。
-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名-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